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6·5世界环境日】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最大的优势和骄傲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06-05 查看数0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清丽的山川,是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多年来,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不断深化,绿色故事越讲越透,发展底色越来越鲜亮,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青海最大的优势和骄傲。

高山远阔、大河东流,这条青绿色的丝带,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青海省域干流长度占总长的31%,海南州贵德县境内的黄河有76.8公里,黄河水在这里清澈见底。

李善平是贵德县一家监测公司的检测员,作为第三方,每个季度他都会和同事一起到黄河岸边的测水点,监测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

青海盛汇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员 李善平:通过我们近几个月对水质的监测,这边的水基本上能达到二(罗马字)类以上的标准。

不久前,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202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公报》中显示: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澜沧江干流、黑河干流境内水质均达到二类。黄河流经的贵德县这几年以深入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加快电源替代、热能替代、扬尘治理,秸秆禁烧、节能减排等专项行动,让碧水丹山更加明艳。

海南州贵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马玉斌:目前,我们全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空气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黄河断面水质达到二(罗马字)类标准,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蓝天、碧水、丹山、净土、绿地的生态底蕴更加厚重。

从大河之畔的贵德县,我们来到祁连山南麓的门源县。一辆辆垃圾车驶入门源县泉口镇的一处垃圾热解站。这里是县域内7个乡镇所辖的69个村和县城的垃圾“汇集地”。在这里,通过采用“智能化热解处理设备+灰渣场”模式,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置。

海北州门源县泉口镇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站现场负责人 闵广山:计量是每天处理生活垃圾4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大约在14000吨左右。我们这个热解站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高温热解气化技术使垃圾实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减量化,资源化。

从2017年开始,门源县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建设两个垃圾热解站,消纳门源县各乡镇村大部分生活垃圾,解决了人居环境整治中垃圾乱堆、无处可去的问题,同时也减小了浩门河沿岸生态环境被污染的风险。

海北州门源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世山:通过农村垃圾的处理达到一个人居环境的宜居宜业,达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青山绿水,映照初心。青海肩扛“国之大者”,始终以“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遵循。用一件件事实、一项项工程,来丰富和填充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厅长 汤宛峰:扑下身子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全力攻坚湟水河部分河段水质改善,积极应对沙尘天气,推进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无废城市”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24.04亿元,集中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大项目33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监督监管监测和执法能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