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灾害风险管理,坚持常态化应急,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理念,增强群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安全防线。
在西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在举行防震减灾主题班队会,大家通过学习防御灾害的基本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安全意识,长期以来,学校利用安全教育课、班队会、应急疏散演练等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
西宁市第十四中学副校长 李成明:学校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我们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自护的能力。
社区是筑牢群众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整合社区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广泛开展隐患排查、预案演练、科普宣传等活动。截止目前,全省共创建189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增强辖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光华路社区党委书记 刘伟:我们光华路社区把宣传教育作为重点,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让辖区居民了解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掌握逃生技巧、呼救技巧,使我们辖区居民有更多的安全感。
人人关注安全、时刻注意安全、处处关心安全。五年来,全省年均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损房屋间数,较前5年都不同程度下降。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全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全灾种、大应急”格局基本形成。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处副处长 万晓峰: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系列宣传活动,有效地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