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三乡工程”铺就乡村振兴新路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西宁市将“三乡工程”作为特色载体和有效抓手,着眼于城乡资源要素的融合,走出具有西宁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西宁市通过实施“三乡工程”,搭建创业平台,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发展。“新农人”石瑀和他的两位合作伙伴,在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吧浪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园,打造“小莓的故事”草莓主题农场,这里的草莓全部采取标准化日光温棚高架种植方式,采用无土裁培技术,通过数据建模对草莓的生长条件进行全程管控。
青海小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瑀说:现阶段,我们所有的园区内草莓的生长数据,都依托于我们的后台的这个系统完成的。未来,我们也是想要把这台系统逐步放大运用到其他的草莓园区的复制上。
能人回乡带来的不仅有资金、技术,还有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石瑀的企业有“一种有机肥料发酵罐”“化粪池有机化一体机”等三项实用型专利,农场里的草莓也获得了有机认证。“三乡工程”的实施,盘活了农村的农房、田地、劳动力等要素,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受益,魏吉莲就是其中一位。
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巴浪村村民魏吉莲说:我是去年7月份来的,我就管理这个1号棚,摘草莓,打老叶,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收入也好。
如何实现草莓的规模化种植?农场从去年开始培育高原草莓种苗,经过一年的尝试,草莓种苗已经销售到了山东、山西等地。
青海小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颖说:把我们自己育的苗子和我们外地采购的苗子,进行一个生长对比,发现我们自己育培苗子无论从它后期的抗病虫害,到结果的情况,都非常良好,所以今年我们会再次扩大我们的整个育苗的规模。
作为西宁市“能人回乡”的示范点,石瑀返乡创业已累计带动100多户农户增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为了吸引更多人下乡消费,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石瑀的创业团队最终确定了“农业+”的发展思路。
青海小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颖说:现在做好了一产,我的草莓种植,那未来我是不是可以在整个200亩的土地里面去开展更多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下乡,这样人流来了,商业业态也就起来了。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现代化农业,“小莓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示范典型。通过实施“三乡工程”,西宁市激活要素资源,聚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动画图表)数据显示,目前西宁高原特色冷凉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1.8万公顷,建成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95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99家;西宁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7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1%,带动农户22万户;农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4个;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提质升级,申报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10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工坊、基地10个。
行走在西宁市广袤乡村大地,记者发现,在“三乡工程”的引领下,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特色产品、一条条产业链,如今正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秀玲说: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选树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纵深推进“三乡工程”,形成推动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