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产业集聚 融合创新 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加速奔跑
在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如何丰富文旅成色?如何持续扩大品牌效应?青海正紧抓文旅转型契机,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上阔步向前。
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锦峰刺绣专业合作社,河湟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彦正在为十几个绣娘指导针法和配色。2018年,随着我省刺绣行业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周彦成立了锦峰刺绣专业合作社,转型为职业绣娘后,她和她的团队有了稳定的收入,她们的刺绣作品也频频亮相省内外各大展会。
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锦峰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周彦:这几年,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支持帮扶力度也随之增大,我们新兴产业的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们用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统一发放订单,统一回收绣品,再发往各个销售点售卖。青绣加工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提高青绣工坊水平,还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凝结着高原百姓生活劳作点滴的青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青绣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与嬗变。在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浓浓的青绣文化扑面而来,各式各样的青绣作品,大到挂画、民族服饰,小到抱枕、团扇、丝巾、摆件等,只要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物品,都有青绣的元素。
青绣数字化总部绣娘 刚科彭玛:现在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我们的“青绣”,在绣制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注重去挖掘整理这些现代元素,比如说会把这些元素设计到我们的衣服上、包包上之类的,只要在现实生活中能用得到的物品上都会加入“青绣”的元素,然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青绣”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青绣”。
针对“青绣”行业小、弱、散的特点,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通过不断整合全省青绣资源,优化青绣产业资源配置,着力推进青绣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加快推动青绣产业发展。
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 苏晓莉:目前入驻我们青绣总部的青绣工坊和企业有近140家,我们去年在订单式培训将近培训了1500人,我们签订的订单将近有10亿件,产值达4个亿,未来我们要在制作工艺、艺术理念等方面再提升,让“青绣”的魅力源远流长,助力文化产业不断迈步向前。在发展中传承保护刺绣这么古老的艺术文化,让流传千年的指尖艺术带领青海的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青海拉面、青绣、藏毯等一批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持续扩大。2022年,全省评定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7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双创”基地18家。文旅融合也实现了从“表”到“里”的跨越。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马建立:在聚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聚焦聚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施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8项重点工程,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