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做好“融”文章 民族团结进步谱新篇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04-02 查看数0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生命机制”,学校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和载体。近年来,青海着力做好“融”文章,让民族团结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融入校园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两名同学对坐、手握一根木棍,两人双脚对踩……这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是角(jue二声)力训练。在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冶俊正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课堂上,孩子们除了学习角(jue二声)力训练,还有臂力、耐力训练。

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体育老师 冶俊:结合新课程标准还有咱们的传统体育、民族项目的各种游戏,进行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和游戏,使学生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了解传统体育项目。

烧水温杯、起壶投茗……每周三下午,学校会有一堂活动课,课堂上,同学们身穿民族服饰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最传统的藏茶熬制方法,这也是河湟地区较为传统的煮茶法。

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六年级三班学生 李宗英:在茶艺课上,我们会展示当地藏族奶茶的熬制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我们也会了解更多的茶艺文化。

湟源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有“海藏咽喉”之称,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起这里就逐渐形成“茶马互市”的景象。一条不足一公里的明清老街、各式的建筑风格,集中呈现多民族汇聚、多民族交融的景象。坐落在老街的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建校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学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和集大成的中华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长 薛忠: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充分发挥我校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让学校成为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把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既体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又体现出了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生活着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今年年初,我省16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为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征程上,青海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促进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干部 廖海蓉:培育打造“一市州一典型、一县区一特色”的创建亮点,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努力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