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6723名河湖长 15980名管护员守护“中华水塔”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江河之源”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青海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了专属的守护者,全省上下,合力守护好“中华水塔”。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最大一级支流,其冲刷形成的湟水谷地便是西宁古城的诞生地,穿城而过的湟水河是西宁人的母亲河。2016年4月,为还西宁人一条清澈的母亲河,湟水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让母亲河彻底改变了肤色。随后,作为湟水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创新和关键之举的河长制,对河道管理逐步实现了全覆盖。
湟水河文苑桥至文亭桥段河长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科普路社区党委书记康燕霞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海晏桥一直到文苑桥进行河道巡查,并做好河长巡查记录,并且将当天能解决的问题现场进行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我们会逐级上报,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西宁,不断探索着人与水、水与城的关系。目前,西宁市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山川绿、天空蓝、河湖清成为常态。
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总河长 刘翠青说:出生、生长、生活在西宁的人对湟水河的变化可能最有体会。从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有一些黑臭水体,包括沿线的环境不是很美观,包括有一些危险的隐患。到现在我们也慢慢长大,河水越来越清澈。两边的植被、基础设施建设得越来越好,可以说是我们见证了它的改变,它也见证了我们西宁人的成长。
走在西宁湟水湿地公园的小路上,曲径通幽处暗香来袭,沁人心脾。这里不仅唤醒了一片土地的生机,更为身处钢筋丛林的都市人营造了一方静谧空间。
青海省水利厅厅长 青海省河长制湖长制办公室主任 张世丰说:曾经湟水河河里面是有鱼的,有鱼就有鸟,但是我们没有保护好它。水质就变差了,变差了鱼就没了,鱼没了鸟就没了。经过我们这几年的治理,包括河湖长制的推行,水质慢慢地变好了,水里面的水生生物就增加了。鱼也就有了。鱼有了,鸟也就来了。人水和谐了,这条河就健康了。就可以良性地循环。
黄河构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青海贵德的黄河水也更加清澈。
海南州贵德县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刘斌说:黄河自西向东从我们贵德县流经76.8公里,贵德断面上的黄河水,长期以来都是2类水质,2类水质以上的水直接可以饮用。
从绿意盎然的湟水河到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从千湖回归的三江源到滔滔东流的黄河,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是青海用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省水利厅厅长河长制湖长制办公室主任 张世丰说:青海省属于江河源头区,河湖众多,50平方公里里有3518条河流,常年水面保持在一平方公里的有242个湖泊,每年向下游输送水量600多亿立方米,我们建立了从省到村的五级河湖长制,同时从省到县建立了河湖长制办公室,建立了河湖管护员的制度,总共聘请了近16000名河湖管护员。
2021年11月1日,《青海省河长制湖长制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青海河湖长制实现了“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变,真正以刚性的“河湖长制”促“河湖长治”。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湖健康,保障水安全。目前,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