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握源头 协同推动 确保黄河安澜
9月18号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两年来,青海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肩扛源头责任,履行干流担当,始终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一条3.6公里的橙色管道沿山脉蜿蜒盘旋,仿佛一条巨龙横跨数座高山,管道最高落差达270多米,这就是“引大济湟”工程北干二期的倒虹吸项目,这也是西北地区最高水头的倒虹吸。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管理局乐都监管部经理 张国斌:1号倒虹吸在我们北干二期是个关键节点,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将解决乐都区下北山三个乡镇人畜用水及9.81万亩(6540公顷)农田及林业用水需求。
黄河上游流域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径流量的49.40%,位于黄河上游的湟水河是黄河在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每年向黄河上游输送44.76亿立方米活水,是对黄河治理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十一条主要支流之一。湟水河沿线地区人口密集,但干流水资源严重不足,为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20世纪50年代,青海省就提出“引大济湟”调水设想,开始谋划引大通河水造福青海人民。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局长 张伟峰:“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省水利史上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施工条件最为复杂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是解决湟水流域水资源短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调水工程。历经多年努力,工程攻克高海拔超长大埋深隧洞等世界性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引大济湟” 工程由调水总干渠、石头峡水库、黑泉水库、北干一期、北干二期和西干渠等“一总、两库、三干渠”组成。通过蓄水、调水和配水工程体系的建设,将水资源较丰富的大通河水,引入湟水流域,缓解湟水流域日趋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湟水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管理局大通段监管部经理 周隆基:32号隧洞全长是4300米,目前掘进剩余了279米就贯通了,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地处娘娘山景区,所以我们在施工初期就采用技术措施,零劈坡进洞,也是为了保护生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土壤开挖和植被破坏,最大限度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耗水量。主体工程采取地下隧洞工程,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整个工程今年底将全面完成主体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对水资源的需求,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安全的要求,实现湟水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局长 张伟峰: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后,湟水流域将新增“旱改水”总面积100万亩(66667公顷),提供东部城市群300万人饮用水,同时为湟水流域高原特色产业及生态用水提供保障,为青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