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青海:走特色医改之路 惠及各族群众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0-11-02 查看数0

【辉煌“十三五” 奋进新青海】青海:走特色医改之路 惠及各族群众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将综合医改列为三大“国字号”改革之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立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革成果惠泽我省各族群众。

海东市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20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2019年,互助县启动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将原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健共体管理委员会,在巩固原有两个医共体的基础上,将疾控和妇幼机构整合一体。

海东市互助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魏成林:我们对医共体和疾控妇幼功能重新进行了定位,由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服务为中心转变,更好的服务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

按照功能定位,互助县医院建立了综合医疗管理、远程影像、新生儿急救等9个中心,指导全县急救、远程影像会诊任务。县中医院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康复治胃病、慢性病管理4个中心,各中心取长补短,共享协作,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逐步转变,县域健共体建设成效逐渐显现。2019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7%,较“十三五”前提高9.6个百分点。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医疗收入分别增长47.1%,10.6%和34.4%。

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卫生院患者 张生喜:原来我们要到县医院或者省上去治疗,现在糖尿病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治,到卫生院这儿还方便。

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卫生院副院长 杨军:像我们数字化DR,彩色B超,大生化,尤其是在辅助检查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果洛藏族自治州医疗服务半径大,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难度大、周期长。在新一轮综合医改中,当地政府本着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宗旨,从2019年开始累计投入2272万元,建成一云一网一平台信息化体系。远程影像中心、远程超声诊断中心联通州级2家、县级6家、乡镇8家中心卫生院,建立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诊断医共体,全科与专科医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诊疗共享延伸至村卫生室,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多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机制。

果洛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 主任 韩尚丽:通过信息化建设使我州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信息化提质升级已成为全省综合医改的“推进剂”,“互联网+智慧医疗”已经成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的主要途径。目前,全省13所三级医疗机构、3所二级医疗机构通过统一矩阵开展预约挂号、线上健康咨询。337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会诊,占机构总数的76.59%, 29所县级医院可开展远程病理诊断。

果洛州甘德县青珍乡卫生院DR技师 普华太:碰到疑难病可以及时上传到县医院的系统上,还有州医院的系统上,那边的老师可以及时地给我们提供报告,还有教学等等内容,对我们基层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始终把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作为新医改的重点和方向,明确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办医管医责任,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下达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518.1亿元。(动画字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由5.87%增加到10.57%,卫生费用年均增长15.6%,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下降到26.64%,全省取消药品加成,建立新的经费补偿机制,全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为14.34%。)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厍启录:“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加快建立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探索符合青海省情实际、惠及各族群众的特色医改之路,进一步夯实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基础改革成果,惠及全省各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