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治沙30年 编织绿色梦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内陆盆地,降水稀少,盆地内部散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地处沙漠前沿的都兰县,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加大了与风沙的较量,用实际行动编织绿色梦想,在高海拔地区荒漠化治理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盛夏时节的都兰县,中午时分的太阳尤其毒辣和晃眼。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夏日哈林业环境保护站护林员才果在这时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为了不让沙滩地里每一株艰难成长起来的树木受到伤害,他和同事们必须在此时加大巡护力度。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夏日哈林保站护林员 才果:有一年,风吹得最厉害的一年,20天,我们就用骡子车、马车,把地里的沙子往外拉。吹得小的一年,15天左右,我们把沙子往外拉。
都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部,是青海省沙漠面积较大、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都兰县夏日哈镇平均每年约有3个足球场大小的农田被沙淹埋。
海西州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村民 当果:过去我们这个沙漠里面,树没栽的时候,一到春天,沙子吹开,院子里的沙子就有这么厚!
面对风沙的肆虐,都兰县林业部门开始了艰难探索。最初他们在沙地上围起多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把麦草压进正方形的四条边,用来固定沙子,但效果并不理想。随后,他们又试着把矿泉水瓶子灌满水,把杨树枝丫插在瓶子里,埋在沙地下,又以失败告终......县林业部门并没有气馁,不断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探索出了往沙地下挖1米深的坑,然后栽上杨树,让树木成活率大大提高的深栽旱作造林技术。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夏日哈林保站技术员 胡强忠:深栽旱作造林于1997年度获海西州第二届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获青海省第二届科技成果二等奖。
由于深栽旱作造林技术治沙效果明显,林木成活率达85%,沙丘、半固定沙地、河漫滩、砾石沙层开始被一层层绿色覆盖,显露出勃勃生机。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 张彦玲:近几年,我们都兰县的植树造林面积,每年都在20000亩左右,其中防沙治沙面积,就达到5000多亩。
随着深栽旱作技术的推广,都兰县在树种选择上也越来越多。青杨、新疆杨、白柳、柽柳、松树、榆树等等各个树种,开始遍布都兰县的角角落落。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 张彦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都兰县公益林项目中,枸杞经济林面积达80000亩,防沙固沙林项目中,枸杞面积达到16000亩,有效地改善了都兰县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年年的努力,都兰县的绿色在星星点点中渐渐连成片、形成面。“十二五”以来,都兰县通过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22.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3.25%提高到目前的5.09%,为全县约48万亩农田提供了绿色屏障。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面积突破23万亩,农民人均增收3-6万元。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刘国虎:作为林业人,我们不仅是绿色的保护者,更是绿色的撒播者。接下来,我们决心以更加科学务实、严谨实效的态度投入防沙治沙当中去,用生态改善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