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大通:唱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歌”
今年以来,紧跟十九大精神的指引,大通县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唱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歌”,牵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
初春时节,天气逐渐回暖。在大通县城关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片绿意盎然。温棚里的第一茬青椒马上就要上市了。
2017年10月建成的这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主要以蔬菜加工配送为主,前来务工的都是园区附近的农民。休息间隙,在上寺咀村驻村的第一书记郭海峰给大家算了一笔“致富账”。
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上寺咀村驻村第一书记郭海峰说:“以前咱们村民在这种的都是老三样,土豆、小麦、油菜,一亩地收入也就三四百块钱,现在咱们经营这个温室大棚,种的全是经济作物,一个大棚一年收入有两万多块钱,你自己算个帐,翻了十几倍,哪一个划得来?”
郭书记说的是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村民们听得有滋有味。过去,由于气候和土质原因,上寺咀村一直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些年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上寺咀村民有了信心。园区建成后,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精准帮扶,周边的村民积极参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上寺咀村村民马晓青说:“来这里打工,平时都是拔草、浇水、摘辣椒,工资一天60元。”
据介绍,这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将陆续建设休闲观光区和果蔬研发中心。在新一年,上寺咀村村两委班子准备帮助村民承包温棚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玉喜说:“采取农户加公司的这种经营模式,土地流转费可以用来作为入股或者是他们承包我们的大棚,然后他们在这里自主经营自主种植,我们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销售方面的支持。”
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上寺咀村驻村第一书记郭海峰说:“我们村两委要把我们上寺咀村建设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通过产业园让我们的村民收入一天天增加,幸福感、获得感一天天增强。”
同样,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大通县朔北乡东至沟村,村里的“振兴路”也是越走越宽。利用精准扶贫产业资金,东至沟村在一处风景宜人的山脚下修建了23座旅游木屋,用于农耕文化体验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今年6月,这些旅游木屋就可以投入使用。
西宁市大通县朔北乡党委副书记赵统云说:“老百姓就可以参与到我们的乡村旅游当中,通过到这个木屋打工,提供我们当地的一些农产品土特产品(售卖),帮助我们老百姓增收,也是我们乡村振兴当中(一项规划),达到人民富裕这个目的。”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大通县正通过一系列产业振兴和发展措施,让群众拥有青山绿水的同时,也拥有了“金山银山”。
西宁市大通县副县长杨秀玲说:“就是从农业、林业资源的产业兴旺着手,拓宽产业链,加大产业对三农工作的增产增收,为城市提供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我们平衡和发展我们乡村之间的不平衡的问题,达到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