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聚焦全国两会·新春再出发】两位村书记:为乡村振兴战略欢呼

来源: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编辑:马佩玉发布时间:2018-03-10 查看数0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让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倍感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毕生忠、马乙四夫都是村级党组织的书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共同话题很多。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们深有感触。毕生忠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把本村的土地资源盘活,搞好土地流转,推动产业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忠:现在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种一些饲草料。还有曾经的老场地,就是僵尸企业用完的场地竟有200来亩,把县城搞维修的,焊接的集中到这一块场地里面,政府已经安排部署了这个工作,也就是对我们提供了市场发展和培育的机会。

60多年前,毕生忠的家乡贵德县大史家村和其他村一样,“十家农户八家空。”但就是这样一个村,近年愣是靠着农业发展打下的基础,抓住机遇,兴建村办企业,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走在了全县村级经济发展前列,成为实实在在的 “新先进”。两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毕生忠代表当面向总书记报告了村子里的一系列变化,零距离感受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短短的二十分钟的对话,深切的嘱托和殷殷期盼,一直言犹在耳,激励着毕生忠和大史家村人。

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忠:我和总书记交流的时候,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农村,总书记再三说,我们要把生态保护好,我们这两年搞了一些生态方面的大的一些举措,我们村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全部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遵照习总书记嘱托,毕生忠带领大史家村积极推动村办砖瓦厂转型升级。现在,大史家村投资1300万元的新型建材厂,每年的分红,让村民的日子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全村27个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毕生忠说,今年两会,习总书记参加山东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借助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史家村下一步将围绕产业振兴,进一步做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忠:总书记参加山东团审议时,又指明了我们农村发展方向,今年开完两会,回去以后,要把仅有的这些土地资源利用好,做一次产业结构调整。

和毕生忠一样,全国人大代表、循化县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也是一名百姓依赖的致富带头人。2004年,马乙四夫积极争取县里的支持,投入67万元创办循化县第一家村办旅游公司,2010年,又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创办了公伯峡库区水产养殖公司,目前公司资产已经上千万,村民入股分红,每年五万元入股就能分到一万元的红利。此外,政府给村里投资300万元建成的农家院和超市,为红光上村的发展又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全国人大代表 马乙四夫:第二轮承包期延长30年,这对我们农村来说,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要结合本村的实际,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模式来发展。

马乙四夫所在的循化县红光上村,是蕴含着光荣革命基因的红色土地。有全国唯一由西路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一所红军小学、18座红军宅院等红色历史遗迹,1987年为纪念红军丰功伟绩又修建了红军纪念馆。80多年过去了,村子已由原来的18户90多口人的小村落,发展成了现在178户890多人的红色村庄。

全国人大代表 马乙四夫:我们红光村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要结合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发展,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传承了红军精神。

在采访中,两位代表谈兴越来越浓。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如何聚焦“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新思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青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