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聚焦全国两会·百姓新期待】探访大史家村的新变化

来源: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作者:编辑:马佩玉发布时间:2018-03-10 查看数0

全国“两会”上的一项项利民好消息让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的村民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大的期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这个典型村正在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讨论,乡村振兴战略是个热词,现在我们也来到了贵德县河阴镇的大史家村,探访这里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发生的变化和做出的改变。

乡村振兴既要“富”更要“美”。在大史家村,工艺落后的粘土砖厂如今已经关闭,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厂。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村民也认识到,生态永远都要放在第一位。如今,这里生产的建材不仅环保,而且走俏市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0多万元的收入,据介绍,今年这里还会有新的集体经济产业落地。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村委会主任  任永寿:这一块就是我们的加气块厂,原来是黏土砖,转型成加气块厂了。现在我们计划在这里搞一个物流、木材加工、建材市场、另外还有汽车修理等等的一个产业园区。通过转型我们的产业以后适合市场的发展,也适应我们本村的发展,为我们本村的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乡村振兴不仅要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脑袋“富”起来。大史家村有着全省第一个村史馆,展馆里展示的文字、图片以及一些老物件生动呈现了一个村子从穷到富、从弱到强的蜕变历程。村史馆不仅见证着大史家村的振兴之路,更不断激励着村民前行的脚步。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村民 孙贵生:今年我们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1860元,村集体这几年代缴了医保费,村民医疗有保障了,通了公交车,出行方便了。中央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还要百姓富、乡村美。这些年,村民一边做大集体经济,一边靠黄河吃起了“生态饭”,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当上了经理人;村里的土地经过流转,盖起了大棚,种上了草莓,收益翻番,群众心里也乐开了花。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村民 邢生龙:经过我们土地流转以后,我们的收入提高不少,每年大家的效益特别好,大家特别高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大史家村,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村里也在不断调整优化集体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贵德县河阴镇党委副书记 赵国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我们旅游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开农家乐,搞特色种养殖,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