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两年前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指出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同年八月,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指出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两年来,青海儿女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用一个个生动实践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2017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成为了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如今,生活在可可西里的农牧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可可西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大家的共同保护下,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已达到六万多只,野牦牛达上万只,雪豹、棕熊等珍稀野生动物也逐年增加。
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到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宏伟愿景正一步步变成青海大地上的生态文明之花;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统一和突破,建设好我国首个国家公园,青海正在定量中寻求变量,在改革中求变求新,把山川秀美的三江源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逐步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目前,已有1005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占园区内贫困人口的41.9%,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让群众享受到国家公园建设的“红利”,不断提高民众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随着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获得通过,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一步步升华,青海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朝着生态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的目标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