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碧水出高地
滔滔黄河在流经上游谷地时与其支流湟水河、大(dai)通河共同滋养出一片富饶的土地,史称“三河间”,这里就是海东市所在的河湟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且特殊。如何做到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确保一江清水出城、出省?海东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道峡口。山下是清清黄河水,山上却干旱不见树,是当时禹王峡的真实写照。家住峡口村的马进才,从1994年开启了长达30年的种树之路,一个扁担、几个水桶,挑水上山,种树植绿,填满了马进才从青年到暮年的全部生活。
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村民 马进才:我的父亲说过“树有了,人可以歇凉,鸟可以盘窝。”我就想我也可以栽两棵树,游客来了可以歇个凉。水是从2公里外担上来的,那时候没有路,只有羊走的路,担上来了以后在这里每天浇水。夏天我挖水平沟等水,冬天给树穿衣服,树用旧衣服缠上,用泥巴泥上。不然牲口啃树皮、吃树枝。种树的难度大,我们这里的老人讲过三分栽、七分管,光栽不管树不活。
如今,禹王峡不仅栽种有国槐、云杉等树木5000多棵,而且迎春、牡丹、月季花也从春季次第开到秋季,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现在,马进才老人还在坚持种树,他说:“30年了,真是白了头发,绿了荒山。”
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村民 马进才:山不绿,我不相信,一直种,活多少岁种多久,大活干不了,小活可以干,大树栽不了,红沙柳可以栽。
为了禹王峡的满眼绿色,2014年,民和县水利部门在禹王峡谷北岸修建了蓄水池,架设引水管道提灌黄河水上岸。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马进才老人植树的队伍,禹王峡也完成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一个景区的蜕变。
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党委副书记 马玉明:为了确保黄河清水出省,我们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保证污水达标排放,同时我们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了提灌系统,保证黄河北边山坡植绿,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在黄河岸边。
在循化县清水乡,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与清水河交汇。为了一泓清水,当地百姓与水和谐共生的故事仍在继续。每周五早上,附近村民一起在河岸边捡拾垃圾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当地也把周五定为环境整治日。
海东市循化县清水乡副乡长 李加东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尤其是对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通过每周五环境整治日制度,对黄河周边以及清水河周边进行全域整治,如今环保理念也是深入人心。
为了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市区内所有河流断面稳定达标,海东市还聚焦水生态环境治理重点任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乐都区污水处理厂作为青海省首个PPP项目,城镇生活污水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后,排入人工尾水湿地进行自然净化,这里每年会有1460多万吨达标处理水排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河。
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厂长 赵生君:有效减少水体污染,改善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为海东市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祝凤甲:紧盯全市水生态环境问题,聚焦水生态环境治理重点任务,以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高规格谋划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全方面开展排污口整治等工作,有效改善了河流水生态环境,水体自净能力得到了提升,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据了解,海东市所有河流干流、支流年均水质均达到目标水质;17条河流26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黄河干流出境大河家断面、大通河出境峡塘断面均为I类水质,水质状况优。黄河支流清水河入黄口、街子河入黄口、巴燕河入黄口、则塘均为二类水质,水质状况优。湟水河出省断面边墙村为Ⅲ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一江清水出城出省的目标得以实现。
海东市政府副市长 王雯:下一步,我市将围绕三大重点流域,系统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好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任务,坚决守住“流域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底线,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面压实河湖长责任,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湟水河、黄河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