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校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导向。青海民族大学作为一所民族类院校,担负着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主动讲好民大故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青海民族大学思政课课堂,羊措老师正在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学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学术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副教授 羊措:我作为一个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同学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人心中扎根,青海民族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与实践。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马维胜:这里头是我们民族学的博物馆,我们学校现在正在以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为线索重新打造……
在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校长马维胜带着学生们重温校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青海民族大学学生 蔚超颖:毕业后,我将以杰桑索南达杰学长为榜样,为家乡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扎根青海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青海民族大学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今年11月,民族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式设立,这是我省首家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执行院长 教授 关丙胜:立足我们青藏高原的民族特色的这方面的研究,跟中国的学界要对话,要跟世界的学界对话。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建设,校长马维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教研人员座谈交流,了解当前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谋划下一步发展思路。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马维胜:今年开始,(我们)又围绕着怎么样为国家的战略服务,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服务,在全省各地设了一些研究和观测的基地。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马维胜: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青海的历史素材的挖掘,讲好历史故事,同时注重提炼现实当中的鲜活案例,讲好现实故事。
作为青藏高原和青海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青海民族大学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7万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59.03%。在守望相助、互嵌共生的校园环境下,学校积极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关心关注各族学生的成长成才。
青海民族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东珠加:全员参与,通过访企拓岗的这种方式为学生们找工作、找机会。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也都是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同学们就业找工作。
青海民族大学学生 叶青缘:我作为一名汉族的学生,来到这个学校也认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朋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未来,我也希望留在青海省工作。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青海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接续奋斗。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马维胜:学校始终坚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民族的大学不负中华民族”的理念,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下一步,我们要抓住一切机遇,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青海发展服务的宗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为目标,继续努力,当好民大人,办好民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