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却加的行医长歌
当夏日的晨光漫过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切卜藏村的草甸,七旬曼巴(医生)拉却加背着斑驳的牛皮药箱走向草原深处时,那药箱上“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字迹,已与他47年的步履一起,成为切卜藏村牧民心间永不消逝的一道光。
拉却加为患病牧民把脉。西海新闻记者 莫青 摄
风雪里的生命时速
“很小的时候,看到父辈提着药箱出门,我便心生崇拜。”儿时的拉却加就已经明白了救死扶伤的意义。
怀揣从医梦想,拉却加四处拜师学艺,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留下求学的足迹。1978年,拉却加回到了家乡切卜藏村,如愿成为一名村医。
“当时的村医诊室非常简陋,交通条件差,乡亲们来看病很不方便,尤其是遇到危重疾病时,常常束手无策。”拉却加讲到这样一次经历,“曾经有一名女性突发急腹症,家里人只能用木棍和麻绳做了简易担架将她抬过来。”
经历的事多了,拉却加萌生了买一辆摩托车的想法。“当时挂号费、药费很少,几分钱、几毛钱,干一年,也攒不出多少钱,要买一辆好几千块的摩托车,算是巨额开支了。”无奈,拉却加打起了家里牛羊的主意。
“都没敢和家里人商量,我偷偷卖了牛羊换了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拉却加这次几乎拿出了家里全部的财产,只想救人的速度能够更快一些。
夜晚急切的敲门声是让拉却加最害怕、最心焦的。“有一天晚上9点,下着大雨,牧民来敲门,请我去家里看病。我背上药箱,带上手电筒就走了,泥泞中踉踉跄跄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看完病后,病人的亲戚又来请我到隔壁村去,一整晚没有合眼。第二天天晴了,我往回赶路,实在是太累了,就在一片草场上睡着了。家里人看我一夜没回,就去寻我,找了两个村都没找到。”拉却加说。
“‘阿爸阿爸……’孩子们的呼喊叫醒了我,他们抱着我大哭。”回忆起这些,曼巴黝黑的眼角泛着泪花。
那天傍晚,草原上的星辰很美,拉却加更加坚定医者的志向。也是在那一天傍晚,拉却加的孩子们也坚定了信念:从医救人!
几年间,摩托车被骑坏了好几辆。再后来,卫生院的条件越来越好。在拉却加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群众的病看好了,病人的痛苦减轻了,他就有说不出的快乐。
撕碎了的账单
73岁的拉却加一天也闲不下来,一个牛皮药箱背了40多年,怎么也放不下,就像放不下患者一样。
这个药箱不大,放着牧民群众最常用的药。“这个是治关节疼痛的,这是胃药,这是风寒感冒药,这个是止痛膏药……”打开药箱,拉却加一一介绍。
“这是什么?”只见药箱夹层处有几页纸。“这个就不看了!”拉却加下意识想把纸藏起来。
2024年12月16日,感冒药、咳嗽药65元。落款是牧民群众的签名。原来这几张斑驳的纸上是各种看病取药的账单。
“有的人家真的没有现钱给我,要等到卖了牛羊才有收入。但是时间久了,来取药的人家也忘了,我也就不要了。以前有很多这样的账单,我都撕毁扔掉了。”拉却加拿出这几张纸,毫不犹豫地扔掉了。
40多年,这样的账单不知道有多少张,也不知道有多少钱,拉却加没有统计过,但群众对他的信任,他记忆犹新。“这方圆几十公里的草场上,路上遇到牧民,他们都会过来打招呼,有时候看我背着药箱就知道我去看病人,放牧的群众会把干粮和水留给我。这些就足够了!”拉却加说。他守护着群众,群众也守护着他。
这一份骄傲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从前是,今天是,以后也是!
草原上的生命族谱
曾经,草原上的孕妇生产是很危险的。拉却加当上村医后,接下了新生儿接生这一重任。
“一名产妇因胎位不正,痛苦不已。家属来请我,我带上药就往产妇家中奔去。后来,产妇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宝宝非常可爱,也很健康。家属为了感谢我,专程赶到卫生院让我给孩子起名字。”拉却加说,孩子的名字起好后,还亲手缝了衣服送到牧户家里。
这一刻是拉却加最幸福的时刻。过去的岁月里,拉却加成功接生200多名婴儿,见证了草原的新生,这些婴儿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曼巴给起的名字。
酥油奶茶是款待曼巴的最好礼物。拉却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牧民群众对他的尊敬和信任,就像酥油奶茶的香甜烙在心底。2014年,拉却加该退休了,牧民们不约而同来到卫生院挽留曼巴,还有牧民专门给县上写信,希望他能继续留在村上。当地卫生部门特批他继续守护牧民群众的健康。
于是,他又背起药箱走向草原深处,这一走又是10年。无怨无悔,不求回报。
药箱里的时代注脚
当智能化巡检医疗点的信号掠过草甸,当电子健康档案取代了牛皮药箱里的账本,拉却加的旧药箱成了卫生院的陈列品。他的故事藏在药箱的每道裂纹里:是卖牛换摩托时的坚定,是撕碎账单时的坦然,是为新生儿起名时的幸福。
如今,卫生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拉却加的儿子、女儿都成了村医。犹如多年前那个星辰明媚的傍晚,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像父亲一样,看病救人。
“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健全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筑牢全省各族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儿女接过父亲的药箱继续守护牧民群众的健康,蓬勃的朝气、奋进的动力书写着医者仁心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