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蛋糕店被举报 是消费维权还是恶意索赔?
半年过去了,在西宁经营烘焙店的严雨(化名)认为,她已经从烘焙行业遭遇疑似恶意索赔的漩涡中抽身而出了。然而,西宁还有很多经营者困在其中,且不限于烘焙行业,有人在这个漩涡里挣扎,还有人在漩涡边缘徘徊。
奇怪的蛋糕购买者
5月15日中午时分,西宁阳光明媚,街头绿意浓浓,严雨的烘焙店里弥漫着淡淡的奶油味。因为缺少来自网络平台的订单,烘焙店的经营压力倍增。
这样的变化,源于2024年10月以来西宁烘焙市场出现的新情况。
2024年10月起,一名男子通过网络平台下单,从西宁众多烘焙店购买生日蛋糕。他所选的蛋糕,是鲜花款或者带有其他插件(如小玩具、玩偶等装饰物)的蛋糕。
此后,多家烘焙店经营者收到市场监管部门通知,蛋糕购买者通过12345热线投诉:蛋糕不符合法律规定,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处理。
蛋糕购买者的投诉理由很简单:按照法律规定,食品中不能有非食用的鲜花或者插件等物品,否则有权要求经营者“退一赔十”。
严雨说,如果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经营者,罚款金额较大。与罚款金额相比,因为蛋糕售价较低,顾客要求的“退一赔十”就显得少多了,且双方还可以“讨价还价”,因此一些经营者选择向购买者支付赔偿金。
严雨提供的资料显示,据行业人士相互沟通后不完全统计,2024年10月至11月24日,这名顾客购买了50多个生日蛋糕。
遭遇索赔的经营者众多
今年5月,尽管外卖单上注明了“蛋糕上的鲜花、玩具类装饰品不可食用,为了食品安全,鲜花和玩具会用保鲜膜做防护”,但蛋糕店老板吴言(化名)的店里售出的生日蛋糕还是被购买者举报、索赔。
因为去年被索赔过一次,吴言关注起了同行的遭遇,他把收集到的疑似恶意索赔人(经营者习惯称之为“职业打假人”)的手机号码一个个记录下来,张贴在醒目位置,以便随时比对。
遭遇索赔的烘焙店经营者苏菲(化名)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2024年10月,遭遇索赔后,经过讨价还价,索赔者把索赔金额从1199元降到700元。去年10月至今年5月,苏菲两次遭遇疑似恶意索赔,总共赔偿1200元。现在她把那些容易被盯上的蛋糕都下架了。
西宁烘焙行业多名从业者提供的信息显示,从去年10月至今,西宁遭遇疑似恶意索赔的蛋糕店有50多家。记者采访到的烘焙行业经营者中,单笔赔偿金最低的是500元,最高是700元,其中,有从业者遭遇多次索赔,累计支付赔偿金有四五千元。
多部门已采取措施应对
多名烘焙行业从业者认为,正常的消费维权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更加规范发展,但如果是恶意索赔,则会助长钻法律空子、不劳而获的风气。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说,恶意索赔人的出现,增加了市民热线的工作量,也让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压力激增。恶意索赔人通过投诉举报、行政复议或诉讼,向经营者和行政部门施压,占用大量行政和司法资源。
青海立卓律师事务所林雨洁律师分析,随着《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有关食品安全的投诉增加。于此同时,恶意索赔团伙利用法律对消费者高额赔偿(如“退一赔十”)的规定,通过批量购买、集中投诉、诉讼施压等方式牟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甚至演变为敲诈勒索行为。
记者采访时获悉,针对市场出现的恶意举报、恶意索赔的新动向,为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防范恶意索赔大量占用司法行政资源,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青海市场监管部门已经联合多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应对。如:建立恶意索赔黑名单,识别高频投诉者;区分“真实食品安全问题”与“恶意索赔”,对标签瑕疵等非实质性问题,不轻易立案处罚经营者;对涉嫌敲诈勒索违法行为,移交公安机关实施打击;加强对小微企业法律指导,帮助商家合规经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特别提醒
经营者要诚信经营
学法用法保护权益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经营者,要守法经营,不得掺杂使假、缺斤短两、制假贩假,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的非法添加物,去获取非法利益;及时下架过期食品,临期食品退货或者调换、销毁,要建立台账,记录留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和索证索票义务,保留商品提供者的证据支持;没有中文标签的所有产品,一律不要购进销售;散装食品同样要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同时,经营场所要安装监控设备,防止无良之人偷梁换柱、栽赃陷害;要依法维权,确信没有过错时,有权拒绝调解,也有权选择认为合适的调解方式,更有权利决定如何解决。
对于消费纠纷,行政机关不会因调解不成而加重经营者的责任。此外,行政机关的立案调查,不会因举报人的撤回举报而停止。要配合调查,争取从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