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山地区旗舰物种家底摸清:雪豹251只荒漠猫500只
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对旗舰物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雪豹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备受关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北京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34家高校和科研单位深度合作。自2017年起,先后组织实施了雪豹种群调查、适宜栖息地监测、卫星跟踪、识别技术、空间分布等科研项目。
2017年启动的中国林科院祁连山国家公园雪豹等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项目,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粪便样品分析,识别出44只雪豹个体。2022年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专项调查完成个体识别,其中祁连63只,天峻119只,门源24只。2021年至2023年期间开展雪豹卫星追踪项目,先后为5只雪豹个体佩戴了卫星跟踪项圈。今年3月以来,委托专业技术团队整合2017年至2022年调查数据,利用空间标志重捕模型(SCR)估算出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251只(95%置信区间为171只至369只),种群密度为每100平方千米1.67只(95%置信区间为每100平方千米1.14只至2.45只),且发现雪豹密度与地形崎岖度呈正相关,在经度梯度上呈现空间格局,探测率西高东低。
荒漠猫是我国特有的猫科动物,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野生动物调查期间,于5月和11月在门源县目击并拍摄到荒漠猫照片,初步确定其在青海片区的分布及潜在栖息地。同年年底,委托北京大学开展豺、荒漠猫物种专项调查,在门源、祁连、天峻等地进行摸底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调查期间共布设65台红外相机,18台相机9天内共探测到荒漠猫13次,连续目击7次,采集粪便样品133份、荒漠猫尸体样品3次,还拍摄到雌性荒漠猫成功抚育4只幼崽的画面。通过近3年专项调查发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及周边约有3100平方千米的荒漠猫潜在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门源县区域,初步估算种群数量约为300只至500只。2021年,在取得国家林草局许可后,捕捉10只荒漠猫(雌性7只、雄性3只)佩戴GPS卫星定位追踪项圈后放归野外,截至目前,累积有效追踪天数2652天,回传数据123585条,有效定位数据114174条。研究发现灌丛、农田是其主要生境类型,活动高峰为黄昏时段,部分个体呈晨昏型活动节律,个体平均家域面积6.6平方千米,最大可达19.7平方千米,单次连续移动距离最高54千米,填补了荒漠猫行为生态学研究空白。
在黑颈鹤及其他水鸟研究方面,实地调查表明,黑颈鹤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夏候鸟,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徙至此繁殖,10月下旬飞往越冬地。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门源县乱海子、祁连县野牛沟乡黑河及源区、央隆乡托勒河、天峻县木里错昂玛湿地,在祁连县八宝河、大通河沿岸、天峻县疏勒河、阳康曲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湿地鸟类共计63种,隶属于9目20科44属,主要分布于门源县乱海子、浩门河,祁连县黑河源、八宝河、托勒河,天峻县瓦乎斯附近疏勒河、木里大通河及错喀莫日湖等地。其中赤麻鸭和斑头雁为优势种,广泛分布。调查共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为黑颈鹤和黑鹳,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包括灰鹤、蓑羽鹤等6种。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通过对这些旗舰物种的深入研究,不仅掌握了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等本底资料,也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公园将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持续推进旗舰物种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守护好这片珍贵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