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致富路越走越宽阔……
5月3日,在海东市平安区广场旁的青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里,丁珍芳正坐在电脑前查找着快递单号,不时打着电话向顾客及时反馈,一边又忙着解决业务上的问题。
1984年,丁珍芳出生在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石灰窑村,并在这里长大,一直到29岁之前,丁珍芳辗转各地,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后来,他和媳妇在村里开了一家饭馆经营着,无意中,他接触到了微商。
靠着一部手机,丁珍芳开始慢慢学习,一时间,微商生意干得风生水起,他代理的产品涉及到玩具、衣服、鞋子、工艺品等300多种,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到16700元,有了收益,他继续一边学习一边做,最高的一个月营业额有5万多元。
2015年,石灰窑村里进驻了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黄兴鹏了解到丁珍芳在做微商后十分支持,在一次区团委带领创业青年到村里去做互联网创业的宣传时,黄兴鹏向团委介绍了他。
“我做了两年多时间的微商,当听到互联网创业的时候就感到好奇,也特别有兴趣,所以就想试试,答应了团委来到了创业园。”由于不了解互联网,丁珍芳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开始慢慢学习如何进行网上运营,还申请了网店的营业执照。
半年时间,丁珍芳拿到了营业执照,开办了海东市正德电子商贸有限公司,以销售农村的土特产和平安的富硒产品为主。结合精准扶贫,他想到将平安各个村里的特色产品以网购的形式直接销售出去,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去年,石灰窑村做的焜锅馍馍味道不错,我就想做个市场调查,通过快递给我外地的几个朋友把馍馍寄了过去,他们对馍馍的评价特别好,说小麦味道浓厚,又酥又脆,周围人都挺喜欢吃的。”听到这样的评价,丁珍芳心里就有了底。
开始着手准备网上销售的过程当中,丁珍芳遇到了快递方面的问题,由于青海地处偏远,最快的快递寄出去也得三天左右才能到达,外地气候较热,等食品寄到难免有些不新鲜,而且运费要比食品贵出两三倍,鉴于这些问题,他决定先从省内着手,再慢慢解决销往全国的难题。
“目前,我的网店里已经在销售村里自制的米面粮油、土豆粉条还有焜锅馍馍了,两个网店一年下来将近有40万元左右的销售额,平时还会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农村的产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在丁珍芳的鼓动下,村民们也有了干劲,一心想做出独具乡村特色的产品。
作为平安区农村电商平台的创始人,丁珍芳还在今年四月份牵头组织成立了平安区三农科技电商众创协会,在全区各乡村的电商网点以“互联网+三农”的思维线上线下指导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产品上行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提供物美价廉的农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为乡村特色产品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做一个平安人自己的网购平台,将富硒产品和省外一些规模较大的购买平台进行对接,将我们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今年六月份,我们村里的菜籽油和焜锅馍馍的包装和注册商标也会相继落实,还会有十家网店跟农村电商网点对接落地,我相信,农村电商的发展以后会越走越好。”丁珍芳一步步规划着电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