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乡村振兴在青海】“古八景”新气象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咸文静 王珺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18-04-09 查看数0

游客在村里拍照

沿着蜿蜒的山路不断向前,一侧是触手可及的山体,另一侧的悬崖下,便是清清的黄河水。倘若不是那飞鸟“咻”的一声划过水面向远方飞去,我们的目光似乎都已经陷入宛如琉璃般让人沉醉的水面,根本没有察觉越往大山深处,越是坡陡弯急。

就在大家猜测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时,车子突然向左转弯,一个依山傍水的藏族村落就这样闯入我们的眼帘。这还是当地村民口中那个“连鬼都不来”的松巴村吗?

“这个村变化太大了,用翻天覆地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说话的人叫张建林,是贵德县尕让乡的党委书记。“你看这松巴峡,可是我们贵德的古八景之一。而这松巴村,又是贵德海拔最低的地方,全县就这地方绿得最早。”望着眼前秀丽的风景,张建林感慨地说。

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优势,“养在深闺”的松巴村早已是人人皆识,但来的游客却不多。

为啥?

“唉。”说起这事,几天前我们在村里采访时,会计角巴才让连连摇头。

原来,虽然松巴村名声在外,可村里的基础设施一直十分落后。除了那条通村公路让游客胆战心惊之外,村容村貌也不尽人意。再加上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游客到这儿,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012年,对于松巴村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我们村实施了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村上的基础设施大踏步跟上了。基础打好,后期的项目实施起来,效果也就更加明显。”村支部书记才洛加说。

就这样,正如我们看到的这般,活动广场建起来了,木头栈道搭起来了。两眼泉水、一条小溪,还有那不远处的池塘,将小村落装点得犹如江南水乡一般。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竞相绽放的梨花和两棵千年古树点缀其间。

好政策不仅改变松巴村的村容村貌,更是改变了全村100多户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作为一个半农半牧村,以前村民的日子都是靠天吃饭。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村上的劳动力都能在家门口务工了。”才洛加告诉记者,村上还成立了合作社,除了参与项目建设,村民们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入股的村民不但能领到工资,年底还有分红。

正在地里种植菌草的谢多吉原本靠种植小麦为生。自从三年前加入到村上的种植合作社后,她不仅把几亩地都入了股,还和儿子、儿媳一起到合作社打起了零工。仅去年一年,三个人领到的工资就有3万多元。

收入增加了,大家务工的积极性就更高,村上的风气也一天比一天好,来这里的游客也逐年增加。2017年,松巴村的游客就多达20万人(次)。“虽然来的人多,但很少有人在村里消费。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松巴村,我们乡上的其他几个村子也都是这样。”面对这样的局面,想立足本乡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张建林思考了很久。

“今年1月份,我们组织全乡22个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去湟中卡阳、大通边麻沟、互助小庄等地实地学习。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人家的乡村旅游怎么搞。”

这趟观摩,让村委会主任切江尖措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灵感:准备开14家农家乐、打造花椒、酩馏酒等特色产品,建设旅游产品销售中心……发展计划刚刚成型,省上又传来了好消息——松巴村被评为全省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尕让乡科技副乡长刘继业看来,已经小有名气的松巴村无论在自然环境、民俗文化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都有些优势,凭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松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

“下一步,我们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松巴村藏寨民俗文化为中心,打造藏寨聚落乡村旅游带和高峡绿野滨河游赏带。通过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藏寨风情体验区、阡陌水岸游赏区、安多藏秘祈福区,将松巴村建设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对于今后的发展,张建林充满期待。

“到时候你们再来看看,这古八景一定会有新气象!”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