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鲁沙尔社火:非遗不“遗” 传承在“新”
春雷醒山河,社火闹新春!让我们和记者一起去看看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社火表演的热闹场面,见证广大群众对非遗的传承与热爱。
记者 李文慧:我现在就在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的社火现场,高跷如林、舞龙翻腾,仿佛一脚踏入了穿越千年的民俗画卷。今天伴随着动人的鼓点,就让我们和社火表演一起踏春高原。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队高跷队队员 马永斌:我参与演社火差不多16年了,从9岁开始。踩高跷主要就是心细、胆大,只要我能踩动的那一天,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高跷表演是鲁沙尔社火的重头戏之一,以其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表演者们脚踩平均高度达2.8米的高跷,身着华丽的戏服,扮演各种历史人物和神话角色。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2013年,鲁沙尔高跷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高跷协会会长 李玉龙:我们高跷队今年有七八十人,总的来说我们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面,我们从厂家定做的服装,再一个就是我们的年龄是从十四五岁到三十几岁,我们的角色有神话里的西游记、岳家将杨家将,想让更多观众了解我们湟中鲁沙尔的社火。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出现在表演的队伍中,他们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每一次认真的练习,都彰显着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尊重与执着。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社火队队员 石生辰:刚开始踩的时候是害怕的,当时6岁年纪很小,非常害怕,(但是)到了14岁是去年就可以接触高的高跷,就是要把这个高跷非遗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记者 李文慧:此刻我身后已经是人山人海,精彩的社火节目接连登场。大家看,这就是传承多年的鲁沙尔社火,它用自己炙热的节奏点燃高原的新春。
观众 刘先生:今天我是专门从西宁过来看社火的,今年又增加了一些很新颖的内容,人又多,现场又热闹,氛围又好,特别喜欢高跷。
观众 张女士:觉得非常地骄傲和自豪,因为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非遗,我们湟中的社火不仅走出了博物馆,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都特别喜欢。
正月里的这场狂欢,汇集高跷、千户营高台、扇子舞、舞龙、舞狮、花轿等经典民俗节目,从4岁孩童到70岁老翁,近1300位演员合力奉献,随风飘扬的衣袍下,藏着的是高原儿女共守文脉的赤诚初心。
社火节目“八仙”演员 阿怀佐:扮演这个角色从1982年开始的,社火这几年变化肯定大,一年一个样子,我希望以后像这样的演出办得越来越好,年轻人们踊跃参加,一直坚持下去。
社火节目“抬花轿”演员 牛婷:今年是我参加抬花轿的第三年,非常地开心,也希望我们鲁沙尔社火能够越办越好,让我们鲁沙尔的社火走出青海,走向全世界。
当3米高跷扎进黄土,千年技艺便有了立足之地;当孩童的欢笑融入社火鼓点,非遗传承便看见了未来。在湟中鲁沙尔,我们触摸到的不只是历史的脉络,更是中华儿女如何以最昂扬的姿态,将文化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