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冬走基层看落实】用眼睛和脚步守护大湖
长云融媒讯(记者 张小宇 靳岩 李华 文翔昊 李玉良)冬日的青海湖晶莹剔透,一群青年人以湖为家、以湿地为伴、以禽鸟为友,他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在这片洁白的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和热爱。他们自豪地说,青海湖是青海的眼睛,而我们,则是青海湖的眼睛,我们要珍视它、呵护它。今天,让我们跟随《冬走基层看落实》采访组的脚步,走近这群自称为“青海湖眼睛”的青年人,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对自然的深厚情谊。
“土得掉渣”、“土老冒”,“土”在很多人的思维中几乎是贬义词,而对青海师范大学的这群学子来说,它却成为了他们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独特方式。他们俯下身来,将耳朵紧贴着这片神奇的土地,用心去感受青海湖畔土壤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呢喃。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李琳 杨艳丽 杨建鹏:一会就在那个地方看。那个地方感觉土质也比较好,我先测一下温度 土壤的湿度,你再打土,土温是零下0.7摄氏度。
青海湖对别人来说是“诗和远方”,对刚刚开启高原科研生涯的他们来说,却是“再也平常不过的日常”。冬日的青海湖,寒风凛冽,测量工作异常艰辛。但他们却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采集数据、分析样本,为青海湖生态保护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李琳 杨艳丽 杨建鹏:冬天,我们的一些植物或者是一些水文的数据,可能测量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会对一些基本的数据,比如说今天我们测量的这些土温,然后还有对土壤的一些采集,我们会做一些这些基础的工作。
这群青年人不仅“土”,而且很“野”。他们长年“野”在户外,户外是他们的实验室,大自然是他们的课堂。他们一边“野”,一边还能做研究、写论文,把爱好当成了工作。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李琳 杨艳丽 杨建鹏:我们在平时还观测一些植物的、水文的、土壤以及一些气象的数据,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在现在的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它能够做出一个什么样的响应,为以后的一个建设提供依据。
青海湖很大,大得足以包容连天的湖水、飞禽走兽以及这群热爱自然的青年人。做最酷的研究,写最生动的论文,有“野趣”更有“野心”。成为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一份子,他们雄心勃勃。
每当进入冬季,青海湖的冬候鸟大天鹅便会从俄罗斯的北部、西西伯利亚以及我国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地陆续迁徙而来,它们将在青海湖西北岸度过一整个冬天。大天鹅的到来不仅打破了青海湖冬季的沉寂,也赋予冬季的青海湖更多的生动与魅力。伴随着大天鹅的飞翔轨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们也开启了对冬季越冬水鸟和普氏原羚栖息地的监测和记录工作。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 王延明 我们主要开展的是什么样的调查?普氏原羚、水鸟的综合调查,主要是大天鹅和赤麻鸭为主。大天鹅我们监测到有200到300只,还有赤麻鸭是有1万多只,普氏原羚我们到今天我们监测到2600只左右,我们普氏原羚有三个样点、监测点,然后水鸟是24个监测点都得到。
一双双眼睛,一串串脚印,记录着时光变迁,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似简单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着的调查巡护工作,却为科学保护和管理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着重要依据。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效数据技术支撑。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汪璟邦:我们集全省之力,历时了一年半的时间,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的八个方面55项任务,形成了65项成果,同时创建过程当中划定了初步的1.0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分区,建设创建期的1+10+X的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