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冬走基层看落实】海南州:走出泛共和盆地防沙治沙新路

来源:青海新闻联播作者:陈新云 王芳 赵鑫忠 张大公编辑:刘羿楠发布时间:2025-01-06 查看数0

长云融媒讯(记者:陈新云 王芳 赵鑫忠 张大公)海南州共和盆地是我国主要沙尘源区及西路路径沙尘暴主要通道,曾经林地、草地退化现象明显,稳定性差,生态安全屏障亟待进一步巩固。经过40多年的努力,当地干部群众创造性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建设,走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路子。今天,我们一同去探寻这片防沙治沙重点区域的成效和经验。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这是世代居住在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的村民对当时环境的总结,可以见得,风沙之大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如今,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战,沙珠玉成为青海乃至全国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

记者 张大公:这里是海南州共和县的沙珠玉乡,也是塔拉滩沙漠的边缘,这里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有60多天,曾经是黄河上游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现在我们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沙漠,全都被无数的草方格固定了下来,这里的每一处都写满了人与沙漠抗争的故事。

尽管寒风呼啸、冷风刺骨,但站在用草方格铺成的沙漠中,内心更多的是敬畏和感动,无数人就这样一铁锹一铁锹将风沙阻隔,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

海南州共和县林业和草原局助理工程师 李义智:我们共和县的治沙面积比较分散,不像内蒙古地区集中连片,像沙珠玉的生态问题就是流动沙丘占比大,风沙危害严重,直接威胁绿洲生态安全,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我们沙珠玉的治沙模式分为两种,一个是工程固沙和生物治沙。通过这么多年的风沙治理,有效遏制了风沙,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使当地的空气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从沙珠玉以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沙漠绿洲。

海南州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依据不同地区沙化特点,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宜林则林、宜沙则沙、宜草则草,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海南经验的防沙治沙新路径。

防沙治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地开始有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积极推广光伏治沙、草光互补模式,充分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地务工务劳、增收致富,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党委书记 切太加:在生态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发展产业,今天晚上我们召集大家,进行探讨......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党支部书记 韦强:我们打算土地托管(达到)3000亩,再通过土地托管以后,对于托管的草料,我们进行养殖,种养相结合,今年光伏牧场养殖了500多只羊,明年我们打算养殖800只羊。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党委副书记 乡长 李彩虹:将我们的红色精神和我们现在的生态+旅游的模式,来发展一下我们沙珠玉乡的旅游模式,一个是为农户增收,一个是更好地治理生态。

集思广益解难题,出谋划策助发展。在沙珠玉乡政府会议室内,乡、村干部正在为明年产业发展踊跃发言,提出今后重点工作方向。

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科工作人员 旦正才让:海南州“三北”六期工程,主要设计了三个阻击点,第一个阻击点在共和县沙珠玉乡,第二个阻击点在贵德县拉西瓦镇,第三个阻击点在贵南县森多镇,我们总共在“三北”六期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需要治理完成45.2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45.26万亩治理完成之后,共和盆地的主要分布集中的沙漠化土地就基本防治完毕了。

2021年“三北”工程六期实施,海南州位于《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共和盆地荒漠化防治及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属于三北工程核心攻坚区。通过项目实施,将进一步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青藏高原防沙治沙示范区,为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贡献青海力量。

海南州副州长 更智才让:按照“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全力打好防沙治沙歼灭战和“三北”攻坚战,特别是今年共计完成投资4.25亿元,建设营造林24万亩、种草改良628万亩,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大2025年项目储备力度,共谋划项目11个,投资24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稳步推进“三北”工程各项任务,以务实高效的举措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