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冬走基层看落实】海南州: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的科技之路

来源:长云融媒作者:陈新云 王芳 张鑫忠 张大公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5-01-06 查看数0

 长云融媒讯(记者 陈新云 王芳 张鑫忠 张大公)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海南州紧紧围绕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较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持续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海南州如何坚持延链补链、融合发展?怎样实现科技赋能?带着一系列的问题,采访组一行顶风冒雪,来到位于共和县倒淌河镇的次汗达哇村。

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干部 德西正呷:承担的三个基地是藏羊良种繁育基地、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我们以打造国家级藏羊产业园为抓手,推动藏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德西正呷所说的合作社,正是次汗达哇村的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当地通过引进科研技术,打造培、产、销一体化的优势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科研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发展路。

记者 张大公:顺着音乐声,我们来到了这座畜棚,此时羊群们正在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着午餐。这座畜棚是一座智慧畜棚,科技感满满,那究竟这个里面都有哪些智慧化的设备呢。

尽管室外气温已是零摄氏度以下,但在智慧畜棚里,藏羊正享受着均衡供暖、饮水保温、喷雾消毒、音乐抚慰等智能化养殖技术,不仅帮助牧民能够更好地管理牲畜,还能实时监控牧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并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经过标准化的养殖,这里的藏羊已由最初的“一年一产”转变为“两年三产”,同时也成为了共和县藏羊良种繁育基地。

海南州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 彭毛扎西:智慧畜棚建设解放了劳动力,集中养殖以后还减少了草场的压力,从前传统养殖是靠天,现在集中养殖,养殖的收入也是大大提高。2023年,人均分红达到7000元左右,今年预计会达到9000元左右。

海南州生态农牧业在延链补链上还做了哪些大文章?随后,采访组又实地探访了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智控数字中心,依托数字信息等技术,智慧屏幕实时更新奶源运输、作业效率、累计产量等信息,并随时调整优化产业链各环节进度,通过严格的生产把控,乳品从入厂到出厂仅需要6个小时。

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副总经理 冯中轩:为了确保质量,规避所有因为人为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这是企业最大的核心点。

在“守正”中“创新”是乳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课题。公司通过高新技术和全新配方,依托“青海湖”品牌,先后研发并推出灭菌乳、发酵乳、含乳饮料和固态牦牛乳粉四大类产品50多个品种,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投入,逐步开拓国内市场,向世界递出青海名片。

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厂长 班玛多杰:我们的实验室是青海省唯一的一个牦牛奶深加工研发中心,我们在产品里面添加了15%、30%,添加的是牦牛奶,慢慢引导消费者接受牦牛奶,下一步我们就要做普通的有机奶、荷斯坦a2牛奶,再一个就是绢珊a2牛奶。

在对海南州生态农牧业全产业链的探访中,我们找到了其农牧业破局的答案,那就是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通过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海南州打造了“天路飘香”“光伏羊”等名优品牌,建成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平台6个,建设信息采集点136个,实现农牧业产业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

海南州政府副秘书长 海南州科技局局长 谢康勇:在生态农牧业上我们重点是与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建立一些科创平台,开展一些生态农牧业的技术攻关和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通过科技手段来促进生态农牧业由传统农牧业向高效、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的示范农牧业转变,我们可持续发展也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