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促经济 稳增长】青海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来源:长云融媒作者:文翔昊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5-02-25 查看数0

长云融媒(记者 文翔昊)近年来,青海真抓实干,顺应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探索出了一条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做好现代能源经济的科学路径。

2024年12月31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全面投产。这不仅意味着在黄河上游打造出一座现代化大型水电站,标志着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一体化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进入新阶段。

充分挖掘“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资源禀赋,青海已推动形成以水电为支撑、多种能源互补协调发展的能源结构,正在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目前,青海在黄河上游建成投运7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装机1340万千瓦,黄河上游水电基地成为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在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正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进行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的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和电网友好的电源后送入电网。目前,青豫直流最大运行功率提升至600万千瓦,累计输送电量超过600亿千瓦时,外送范围拓展至15个省区市。

2024年6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动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融合发展,正式成立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该中心可为政府和算力、发电、用电企业等提供清洁能源集中监控、新能源功率预测、绿电价值传导、能碳双控监测、绿色算力资源监测等服务,由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负责运营,是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

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实证支撑优化产业布局。坐落于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总装机143兆瓦,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及产品“同台竞技”,为我国光伏产业加速技术选型与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坚强保障。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曾掣肘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储能产业的崛起,为打破困局植入“关键底气”。青海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推动多元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全球最大的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全省首个储气罐式压缩空气(地下)项目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高压直挂构网型储能工程建成并网。

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如同一块强力磁石,吸引着上游制造业向青海集聚。目前,在青海投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超过40家。其中,全国排名前10的光伏制造企业有5家在青海落户,构建了“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应用”完整的光伏产业链。2023年,青海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组件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7.3万吨、17.6万吨、36.5万千瓦;2023年,全国外贸“新三样”中青海占了两样。

在产业下游,青海立足资源优势,乘势而上,率先发布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等级评定、清洁能源利用评价方法、信息系统能效等级和测试方法、智能运维规范、监测平台技术规范5项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绿色算力地方标准的省份,聚力开辟了一条清洁能源与绿色算力融合发展的“新赛道”。

长期以来,青海锚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要求,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省清洁能源装机达678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94%,清洁能源占比居全国前列。其中,水电1644.5万千瓦、光伏3631.7万千瓦、风电1268.3万千瓦、光热21万千瓦。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