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花式”趣味大课间 为我省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随着教育“双减”政策深入推进,我省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花式”趣味大课间活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下午三点,西宁市城西区文逸小学的大课间开始了,各个课间运动区渐渐“沸腾”起来,击剑、高尔夫、啦啦操....种类多样的课间活动,让学生锻炼身体、愉悦心灵。
西宁市城西区文逸小学学生 胡思勒:我们学校的课间活动很多,早上要跑早操,中午还要跳跳绳,同学们都可以强身健体。
为了提高课间吸引力和参与度,西宁市城西区文逸小学研究开设十一项体育运动,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激发师生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
西宁市城西区文逸小学体育组教师 孙延坤:学校给同学们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充分地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动起来,让学生能够做到想运动、会运动、爱运动。
西宁市城西区文逸小学副校长 周玮玮:学校还将继续探索新的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活动项目,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活动设施,确保学生的安全,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双减”背景下,体育承担起重要作用,无论是学校、老师、专家,都需要在新课标框架下,思考“如何让孩子们从体育中受益”。段易彤是西宁市西川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每天下午大课间时间,到操场跳一曲“锅庄”,是她一直坚持的“学习任务”。
西宁市西川中学学生 段易彤:我比较热爱跳舞,而且这门课程让我的协调能力得到了提升,我觉得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西宁市西川中学将大课间活动联合校本课,每周三下午向学生开放“体、美”课堂,除了各类体育运功以外,还开设电钢琴、锅庄、机器人建造、建筑搭建课,让同学们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实现美育劳动实践教育。
西宁市西川中学教研室主任 李嘉慧:希望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包含地域文化传承的这样一个课间活动。
近年来,我省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作为体育锻炼措施和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实现健身心、强体魄、爱锻炼的目标。
青海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副处长 斯琴高娃:着力改善师资、场地、设施等办学条件,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通过学校体育改革,让青少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