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在青海】湟源县公安局:践行枫桥经验“不变初心”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杨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公安局践行“枫桥经验”不变的初心。一句句“以和为贵”、一次次“握手言和”、一面面“鲜红锦旗”,都见证着新时代“枫桥经验”之花在湟源县内温情绽放。
警察评理——到派出所“老徐调解室”去坐坐
“走走走,咱们这事找警察评评理...”
最近,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居民老赵与邻居张大婶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湟源县公安局大华中心派出所,正在值班的民警徐进看到这一幕,连忙将他们让进了调解室内。两杯热茶腾起阵阵氤氲,在民警徐进耐心地劝导下,两位居民握手言和,一场看似吵得“不可开交”的矛盾就这样被徐进轻松化解。
由于徐进专业的调解能力,这间调解室被大家热情称为“老徐调解室”,大华中心派出所设立“老徐调解室”,既是优化辖区多领域纠纷化解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进多元化调解纠纷,满足群众矛盾纠纷快速化解、有效化解的实际需求。
为此,大华中心派出所在社区警务室划定专用办公区域,抽调民辅警、人民调解员、律师等搭建法制工作小组,并充分发挥调解专家人才优势,切实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保证了矛盾纠纷化解的专业性、高效性和公信力。今年以来,大华中心派出所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23件,调解成功120件,调解成功率98.36%。而徐进也将所有调解案例整理为日志,供大家学习参考,毕竟“老徐调解室”可不只有一个“老徐”,他的战友、同事包括今后在派出所岗位上的同志都是“老徐”,都将以“老徐”的名义不断为人民群众解忧解难。
警网融合——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中
“把记录本和红袖标带上,我们去社区转一转。如果有事情,我们可以上报给派出所的同志。”一大早,湟源县城关镇南小路社区工作人员董保萍带上红袖标跟同事急急忙忙出了门。
在湟源县每个社区街道,每天都有网格员穿行在村居社区的大街小巷里,他们尽可能地贴近群众、收集民意,将服务关口前移,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做实“第一道防线”,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刘瑾是城关中心派出所社区民警,同时她也是湟源县城关镇城郊社区“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她常在社区“溜达”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聆听辖区群众的心声,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就在近期,她发现辖区一小区业委会因对小区卫生环境清理不及时、物业费过高等问题与物业公司产生纠纷,问题也一直没得到实质性地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就此争执不下。于是,刘瑾便拉着搭档袁晓凯开始“走街串巷”“登门拜访”,经过两人几日来的“忙活”,这起矛盾纠纷在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化解。
目前,湟源县全县23个警格与194个综治网格精准对接,59名社区民辅警、157名村警联合1173名网格员深入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监管等工作,调动资源要素聚集联动,精准开展基层治理工作。
四色预警——打破“不知情”“调不动”
“立足辖区工作实际和“派出所主防”工作职责,我们运用了‘蓝黄橙红’四色预警工作机制,派出所排查辖区矛盾纠纷信息时,以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为标准,根据矛盾纠纷性质、调解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研判,将矛盾纠纷划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巴燕中心派出所所长铁生虎说道。
“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机制的推行推广,以明确的处置目标和方法及时现场介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捂在家中不知情”“攥在手中调不动”等一系列“延期化解”而造成矛盾纠纷发酵升级的问题,到达了处早处小、控在萌芽、基层化解的效果。
“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位穿梭于街巷的警务人员,承载着的是一方百姓的信任。近年来,湟源县始终坚持“预防引领、多元共调”的理念,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做法,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真正做到“服务不缺位,警民情永续”,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