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在青海】同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公安治理新样板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李斌)近年来,黄南州同仁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乡村治理制度,健全完善治理机制,帮助解决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让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黄乃亥乡地处同仁市西部山区,优良自然生态和静谧人文环境优势凸显。按照“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夏季治安行动”专项行动工作为契机,黄乃亥派出所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以“一村一辅警、一警多能”的警务运行机制,深化“平安建设”驱动全力护航乡村振兴。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群众需求趋于多元化,基层矛盾呈现“小、散、碎”的特点。黄乃亥派出所坚持区域相邻的原则,以每20户为一个基本守望单元,从村(社)两委成员、村(社)级调解委员会成员、治安积极分子等重点人群中推选出一位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积极上进、勇于担当作为、乐于无私奉献的人员为邻里“守望员”,担负收集社情民意、通报辖区警情、排查安全隐患等职责任务。立足派出所等级评定和“枫桥”蓝本,派出所依托现代自媒体手段,通过建立“邻里守望”微信群,进一步理顺了群众工作脉络、抓住了群众工作重点、畅通了群众工作渠道,活化了治安“神经元”,疏通了同仁公安“微血管”,聚集了治理“微力量”,最大限度实现了社会治理问题自我防范、自我消化。
房前屋后、山林湖边、田间地头,身为驻村辅警的他们扎根于此,是村民们身边熟悉、可信任的人。在推进“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工作中,黄乃亥公安派出所积极发挥“一村一辅警”的作用,多措并举,担当作为,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化纠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激活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末梢神经”。驻村辅警如同一个个“棋子”遍布在辖区的每个村庄,集中精力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让警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纠纷第一时间得到调解,求助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强力保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安机关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面对日益深入的社会治理,只有服务才能赢得民心和支持,才能感动并吸引群众愿意参与社会治理。警民“心连心”拉家常、“警社共治”等制度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推动主防与服务深入融合,在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中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服务,不断引导群众参与治理,形成警民携手共治的良好局面。工作中,派出所广泛凝聚和发动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与乡镇党委按照目标同向、信息同享、决策同商、落实同抓、责任同担“五同”原则,建立会商研判、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排查违法犯罪线索“三排查”工作,依托“平安青海”建设中警社共治信息化共享机制,按照简单问题快处理、复杂问题快报告“两快”要求,全力保民安解民忧。目前,公安派出所共聘任治安志愿者28名,与社区民警、村警等共同落实主防责任,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2起、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1处,实现了把预防做到打击前,打击做到升级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