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乌兰:厚植“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答卷”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12-24 查看数0

近年来,海西州乌兰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良好。

位于乌兰县境内的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6682.87公顷,乌兰县对鸟类生活栖息地环境进行适度改造,构建浅水沼泽、漫滩等基础设施,吸引了黑颈鹤、大天鹅等候鸟在这里栖息觅食,让这片水域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力。

海西州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生态修复和碳汇室负责人  杨正凡:目前湿地内有野生脊椎动物98种,鸟类29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金雕和白尾海雕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疣鼻天鹅、黑尾地鸦等共10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灰雁、斑头雁等。

位于乌兰县希里沟镇的“泉水湾”,在防沙固沙工程实施之前,沙尘暴活动频繁,流动沙丘不断侵蚀农田、城镇、水域和道路,严重影响了城镇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参加工作的孟全菊参与并见证了荒漠变“绿洲”的过程。

海西州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公益林保护中心工程技术人员  孟全菊:当时,我们这里连路都没有,也缺少运输工具,护林员们基本是靠着人背肩扛的方式,将一些苗木运上山。最初树苗的成活率只有30%左右。现在眼前这些随处可见的一些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和人工扎草方格就是锁住流沙的“秘钥”。

海西州乌兰县泉水湾管护站管护员  马占军:在这里,每棵树都“价值千金”,我们每天开展巡护,树长得好,大家高兴。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乌兰县因地制宜,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混交”原则,在树种配置、治理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干旱区荒漠化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治理模式,采取工程先行固沙、生物永久固沙、围栏封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逐步推进“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

海西州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  张文波:截至2022年底,全县以固沙、造林、封育等综合措施,完成人工造林2.2万公顷,封山育林4.81万公顷,工程固沙1.81万公顷,完成“十三五”防沙治沙任务的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