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进行时】陈丽:为高原患者播下光明的种子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星霖 通讯员 张静)有这样一批青年才俊,他们背井离乡,脱下博士帽,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全身心投入到挂职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为人民群众服务,用青春、智慧和汗水书写下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促进挂职地区经济、医疗、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中组部团中央第23批博士服务团成员陈丽。
“使命感是我从医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撑”
陈丽,西安交大一附院眼科副主任医师,2023年2月9日,挂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副院长。期间,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责任担当,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留在青海这片高天厚土。
当问到为什么来到大西北时,陈丽坚定地说:“来之前我了解到青海这边眼科的一些情况,还有我们青大附院及领导对人才的那种渴望,我觉得这个地方需要我,一种使命感让我觉得我必须得来。”
初来青海,虽然在出发前对当地情况进行了一定了解,但到达之后还是被青海广袤大地震撼了。刚到达医院,她积极与青大附院领导及同事沟通交流,初步了解了科室基本情况,经过简短的熟悉,克服了失眠、头痛、消化障碍等高原反应,调整好生活节奏后,便迅速投入到眼科诊疗及医院管理工作。
开展多个首例眼科手术 填补技术空白
今年6月的一个早晨,陈丽在门诊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三个家属搀扶着一位中年男性踉跄着走进诊室,不等医生询问病史,家属便急切的说患者2周前突然“双目失明”,因为听说援青博士陈丽副院长坐诊,便慕名而来,希望可以挽救患者的视力。
经过陈丽副院长详细的问诊和检查,得知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因长期未关注控制血糖,才出现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发双眼玻璃体积血,要想重获光明,必须手术治疗。同时从家属那里了解到,患者没有稳定的工作,自己一人带着正在读高中的孩子,生活异常艰难,此次病情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陈丽团队了解到情况后,迅速安排患者急诊入院,力求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经过手术后,最终患者出院时,血糖控制良好,右眼视力提高到0.5,左眼因为黄斑病变视力0.08。揭开纱布的那一刻,患者眼前的世界又亮了。
“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不止救了我的眼睛,更是救了我们这个家啊!”患者感激地说。陈丽耐心强调以后需要进一步复查治疗,他连连点头感谢,以最朴素的笑容感谢青大附院眼底病团队每一位医生及护士,这就是他在青大附院眼科重获光明的“光明之旅”!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属于四级手术,手术复杂、需要专门的手术设备,在樊海宁院长、罗一青主任等领导的支持下,医院为眼科购置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必需的玻切设备,并于2月底装机到位,为眼底病外科的手术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陈丽带领眼科团队成员,筹划安排各项玻切手术所需的器械及耗材,积极开展玻璃体切除手术。目前已开展近10项新医疗新技术,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复杂视网膜脱离的玻切手术;严重眼外伤的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积血的玻璃体切除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合并白内障的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等等。让多个双眼失明的患者获得了光明,拥有了正常生活及工作的能力,也使患者不用跋涉奔波到外地进行手术治疗。
“输血+造血” 从根本上帮助患者重见光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丽总说:“一年的时间太短,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这里的患者。”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陈丽积极带教,规范眼科诊疗,组织及开展眼科学术会议,带动青海省的眼科学术交流氛围,提高眼底病的诊疗规范;将团队带进青海,并进行长久引进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她联系西安交大一附院教学团队来青大附院进行模拟临床教学认证,并参与指导协助规培生培养及研究生开题,为青大附院的临床教学水的提高献计献策。
此外,她还手把手带教眼科多名骨干医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操作细节、诊疗理论、注意要点等倾囊相授,一一传授给眼科的医生们。在规范手术细节的过程中,她主动带着学、带着做,示范学,示范做。
“自从陈院长来到我们医院以后,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开展了很多新技术,也填补了很多空白。”眼科副主任余萍介绍,像视网膜脱离等很多都属于急诊,以前没有开展这项技术之前,基本都是开转院证明,让患者外地就诊,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和路途等原因,会让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影响术后效果。“手术中,陈院长会手把手带教,从术前准备、病情讨论,到术中注意事项,再到术后查房,事无巨细,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家也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余萍高兴地说。
这些对陈丽来说,还远远不够。培养和留下一批批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真正让自己的所学所教能留在祖国的西部并扎根、开花、结果,这才是她的最终目标。陈丽用智慧与实际行动为患者种下希望,为高原的光明事业播下光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