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援青进行时】 “外地书记”不外道 扑下身子为人民——记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第一书记杨宏伟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尹耀增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3-11-13 查看数0

杨宏伟(右一)入户了解情况。本人提供

杨宏伟(左)帮助饲养员抬饲料。记者 尹耀增 摄

“再过几天,这些牦牛藏羊就要出栏了,喂得勤快点,多长点膘,我们就能多卖点钱。”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第一书记杨宏伟在牛棚里对饲养员才多吉叮嘱到。

11月8日,记者来到切察村采访时,杨宏伟正在合作社里查看牛羊的生长情况。

一头头牦牛毛发油亮,膘肥体壮,在牛棚里撒着欢。“现在存栏牦牛200余头、藏羊1600余只,11月底,我们准备出售一批,这是我们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杨宏伟笑着说。

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穿着有点脏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文件袋,说话条理清晰,声音洪亮,这是杨宏伟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翻开文件袋,里面可真是一个“百宝箱”,村里18户困难户基本情况表、《驻村日志》、切察村基本情况、刚察县畜牧业资料和一个水杯。“这些都是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东西,这是我的工作。”

杨宏伟到切察村不到5个月,但是在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对村情民情已经非常清楚。北京来的高材生的标签正在模糊,切察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越来越清晰。

6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电力有限公司组织部的领导找到杨宏伟说:“杨主任,今年的驻村工作安排又下来了,考虑到你是一名党员,学历又比较高,看看你能不能去刚察县驻村帮扶。”经过短暂的思考,他就答应了。

6月27日,杨宏伟乘车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沟,经过近1个小时的颠簸后,终于来到了切察村。路途颠簸加上高原反应,让他一下车就干呕了半天。

“一眼望去全是青黄不接的牧草,进村道路因为年久失修泥泞不堪,道路旁的网围栏上也到处挂着红的绿的包装袋,山间小路铺满牛羊粪,走路还要挑干净的地方下脚。”刚接下这份工作的兴奋之情已经被这40公里磨去一半,此刻眼前村里的景象又给泼了一盆冷水。接下来的几个月,面对牧民们质疑的目光,几乎把他当初的兴奋消耗殆尽。“那时候,我真有点不知所措,压力很大,作为一个外乡人,语言不通,也不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能把这份工作做好吗?”杨宏伟犹豫了。

看着杨宏伟紧锁的眉头,切察村党支部书记俄日本似乎明白了他的烦心事,语重心长地对杨宏伟说:“人与人的交往需要融入和感化,当你用心去做换回的永远是比金钱更宝贵的真情。只要你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当成你爸妈的事儿,开展工作就非常容易,你试试。”

接下来的日子,杨宏伟书记就开始走近他们。7月2日,杨宏伟跟着俄日本开始第一次走村入户走访群众,每到一户,他都尽可能详细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情况等等,并详细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

杨宏伟第一次来到索南拉杰的家里时,了解到他家里唯一的孩子华登达瓦患有肢体功能障碍,行动不便。“看到孩子在医院求诊的视频,再看看眼前的索南拉杰紧张地搓着双手,我心里很难受。”那晚,杨宏伟失眠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孩子进一步好起来。第二天一大早杨宏伟就联系了北京的同学,希望能将孩子转到北京去治疗,从根本上解决索南拉杰一家的问题。

人心换人心,你真我也真。慢慢地群众开始认可了这个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外地书记”,他在村里开展工作也越来越容易了。“要对得起驻村这两年的时间,多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群众留麻烦。”

“驻村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驻村书记,我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拓宽消费帮扶渠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是杨宏伟《驻村日志》里的一句话。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采访中,杨宏伟的电话不断,都是在协商采购牛羊肉的事情。看得出来,他很用心。

7月17日,杨宏伟乘火车来到北京,开始拓展北京市场,“主要跑了国能控股有限公司和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已经答应从明年开始订购我们的牛羊肉,订购额不少于60万元。”杨宏伟笑着说。

截至目前,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等公司已经预定牛羊肉78.5万元,后续国能青海黄河玛尔挡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能青海玛沁抽蓄项目筹建处、国能青海同德抽蓄项目筹建处等单位会继续发布今年的订单,“保守估计,今年切察村村集体经济的主营业务收入应该能突破120万元。”杨宏伟信心满满。

“杨书记学历高、肯吃苦、有干劲,实打实地想为村民干好事谋实事,经常会提出一些非常好的想法,我们全力支持。”哈尔盖镇党委副书记王玉鹏说。

随着对村情越来越熟悉,杨宏伟有了更多的想法,注册牛羊肉商标,开发切察村的旅游资源等已经在他的规划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