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3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增长至40.5%,新建、提升改造19个公园游园……1月4日,记者从西宁市相关部门获悉,西宁市立足河湟谷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特性,深度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着力打造自然保护地学术交流、环境教育“两个示范窗口”,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西宁市将自然保护地建设目标评价纳入林(草)长制年度考核,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近中远期工作目标。在全省率先出台《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西宁市工作方案》,确定以“两个窗口、四个基地”为重点的8方面45项工作任务,统筹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同时,建立管理局(处)、站、点三级管理巡护体系,形成自然保护地乡镇、村、社区共管机制,建成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智慧监测系统、西宁南北山及湟水河流域上游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布设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定位监测点36处,区域生态监测系统基本形成。
依照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标准,完成1处自然保护区和8处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划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风景名胜区1处,划定保护地面积15.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0.4%。近3年,完成建设项目是否涉及自然保护地核查246项,严把用途审核关。
实施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南北山四期等重点生态示范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拓展绿色生态空间,3年新增建成区园林绿地1300公顷,新建、提升改造19个公园游园、88处街头绿地,完成74条道路、90个老旧楼院绿化,打造城市主要景观节点472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至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增长至40.5%。
为加强资源保护管理,西宁市以林(草)长制为抓手,网格化落实资源保护措施,印发“林(草)长+河湖长”等联动协调制度4项,建立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基地,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从47.5%提高至64.67%,生态服务价值6.45亿元。全市连续36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发生,连续20年无重大林草有害生物入侵和灾害发生。
在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方面,西宁市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候鸟迁徙通道等重点区域巡护巡查。2020年以来,收容救护野生动物45种796头(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繁育成活并为全国唯一,高山兀鹫、兔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繁育实现国内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