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情系民生 在山水间提升生态福祉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10-23 查看数0

请继续来看《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的报道,今天的关键词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生态保护,“金山银山”就是民生保障,在抓好生态保护的同时让群众受益,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职责。通过特许经营、生态补偿、公益岗位设立等,老百姓在绿水青山的保护中提升了民生指数。

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八一冰川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在青海境内干流长243公里。从源头往东,沿河而下就是气势不凡的黑河大峡谷。这片错落有致的村落是“黑河峡谷第一村”郭米村。利用秋收农忙的间隙,祁连山国家公园工作人员与村委会班子开会,研究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发展方向。

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管理分局办公室主任 郝生清:今天我们简单地开个特许经营的推进会,因为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的特许经营这一块,我们已经把初稿拟出来了,我们对郭米村涉及的生态研学和体验线路,简单地跟大家作个衔接。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旨在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双赢,让农牧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共享国家公园建设红利。郭米村开展以生态体验为主的特许经营,条件得天独厚。依托“黑河峡谷第一村”的乡村旅游品牌和“村两委+”工作模式,村党支部书记周曲才让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海北州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党支部书记 周曲才让:这里是黑河峡谷的出口,往上有十几、二十公里,峡口往里进去后,有个亚洲最大的半野生鹿场。黑河峡谷夏天来的人也多,往里进去后风景也特别美,那边进去后是油葫芦,峡谷在旅游季时间段来的人多,冬天冻了冰后也还是特别好看。

郭米村是一个藏、回、汉多民族聚集的村庄。这里的则柔、射箭、藏族舞曲、六月六花儿会等原生态文化,吸引周边游客慕名前来体验。这些年,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山东援青等多方加力,郭米村培育出了十多个以乡村旅游为基础的“农家乐”。“周毛藏餐”帐篷农家乐就是其中的一家,今年夏季两个月的经营,周毛卓玛一家足不出户,就挣到了2万多元。

海北州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村民 周毛卓玛:希望国家公园能把我们扶持一下,再以后把农家乐好好做,我们也有信心。

对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扶持,郭米村群众充满期待。目前规划方已经拟定,等资金筹措到位,即可实施。

同时,在国家公园核心区域推行的生态补偿试点,也让当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芒扎村坐落于祁连山深处、青甘两省交界处。国家公园建设以来,这里一边推行禁牧减畜、划区轮牧政策,一边启动了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海北州祁连县峨堡镇镇长 包显金:现在减畜数量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三十,这一部分我们给予了老百姓生态补偿,采取减牧不减畜的办法,让老百姓持续增收。现在禁牧区每年按照每亩14块两毛六给予补助,平衡区按照(每亩)两块五进行补助。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召唤,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践行,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力。

海北州门源县第二小学生态课堂现场引入

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一家生态学校,通过别开生面的生态教育课堂,孩子们走进国家公园,领略祁连山的大美风景,逐渐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海北州门源县第二小学学生 汪增怡:通过我的讲解,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世界。同时,也向同学们倡议,我们从小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者,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守护生态。

今年3月,祁连山国家公园在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小学、门源县第二小学挂牌设立生态学校,这是首批成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县级自然教育生态学校。生态学校丰富了传统基础教育的内涵,为下一代播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的种子。 

海北州门源县第二小学教师:我们就要生动、形象而又有趣地去打造生态课堂,将学生带进大自然,了解国家公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通过我们这种努力,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宝贵。

海北州门源县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 何忠魁:老师们通过自然教育也更加地认识到身边自然资源的珍贵,也更加注重自己在每一堂课当中生态理念的灌输,把生态教育的思想和国家课程高度融合在一起。

一切从保护出发,一切从民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以来,青海片区以特许经营试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生态游憩、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园外服务等,设立15所生态学校,在莽莽祁连山间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彼此呼应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