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 行走路上 书写绿水青山带来的美好
请继续来看《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的报道,今天的关键词是“行走”。祁连山脉,广阔、富饶,它是横亘在西北内陆的一块独特秘境。在祁连山脉博大的胸怀里,文化在孕育,生态在繁荣,各行各业的人们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亲历祁连山的巍峨和温柔。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仙米管护中心聚阳沟,林间树叶随风摇曳,各种野生果子鲜红诱人,孕育出美丽的秋韵秋景。应管护中心邀请,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马明呈深入林区,对野生灌木林的繁育实验做实地调研和规划。三十多年来,马明呈作为高原林业领域的专家,行走在祁连山脉的高山大地之间。
这是小桦树,天然更新的桦树苗子,这个自然更新已经到处长起来了,然后就是白桦,白桦的种子掉到地上。
马明呈的眼里,祁连山有很多不一样的种子。这些种子从一个山头到一个山头,越走越远,是祁连山的希望和资源库。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 马明呈:一个是靠风传播种子进行飞播,再一个就是靠人工的育苗以后植苗造林,用苗圃里育的苗子。在没有这个大树的地方进行造林的话,我们的苗子就在原先没有的地方就定居了,定居以后它慢慢长的过程当中,对这个环境它就发生改善,整个它长成大树的时候,这个环境完全就变了。
靠风传播的树种和草种,在仙米林场扎了根,形成了富饶而神秘的野生动植物生态链。加之人工培育、悉心管护,仙米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仙米峡中大通河水蜿蜒而下,两岸峭壁耸立,松柏桦树遮天蔽日。秋季层林尽染,红黄绿色斑驳相杂,美仑美奂。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这里的植被面积增加51.27平方公里。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 马明呈:现在这个仙米林区,它也是祁连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既有乔木也有灌木,也有草本,还有苔藓蕨类、菌类,还有一些野生动植物等等,它的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从这个基因库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大通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的种质资源库。
祁连山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山岭,而是一座庞大的山系。在一系列平行山脉与宽谷盆地之间,经常有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出没。门源县融媒体中心主任蔺伟鹤,在2021年3月和一只误闯到当地农户家中的雪豹“凌蛰”美丽邂逅,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始终关注这只雪豹的救护,直至成功放归。
海北州门源县融媒体中心主任 蔺伟鹤:远处山上有云的地方,云覆盖的地方,就是当时雪豹“凌蛰”的放归点。
雪豹“凌蛰”放归的地方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一个叫宁缠的地方。这次放归是我国首例雪豹救助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案例,也是青海省第一个为雪豹佩戴卫星项圈的项目。
海北州门源县融媒体中心主任 蔺伟鹤 :宁缠这个地方雪豹活动还是比较多的,雪豹凌蛰的放归新闻播发以后,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类奖。现在雪豹已经成为门源的一张新的动物名片。
在祁连山脉大山大河之间,生态管护员是山水林草最主要的守护者。他们用脚步丈量,用情怀感知,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我叫德康,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黄藏寺管护站的站长,是全省14.5万名生态管护员中的一份子。
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祁连山国家公园黄藏寺管护站的站长德康代表全省14.5万名生态管护员,深情讲述他在国家公园开展日常巡护的故事。一辆摩托车,一套巡护装备,成了德康和巡护队员的基本装备,有时候为了过河,一条绳子成为他们的“交通工具”。
祁连山国家公园黄藏寺管护站站长 德康:有时候水涨起来以后,就是我们过河一般要进入核心区这一块,必须要过那条河,我们就是拿一根绳子,就是在自己的腰上面系好,然后系在同伴的身上,然后就是一个一个过。
德康说,国家公园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汇处,这里有野生动物,也有牧民赖以生存的牧场。偶尔野生动物跑下山,吃了牧民的草,牧民们总是让着动物们。一时间,“德康的羊”成了这里的美谈。
祁连山国家公园黄藏寺管护站站长 德康:岩羊群,还有那个马鹿那些全部到自己的草场以后,他们有时候就是开玩笑地给我打个电话,德康你快来看看,你的羊把我的草吃了。
黄藏寺管护站管护面积为2.9万公顷,每个月,管护员要进行不少于22天的巡护。他们用脚步丈量的这片土地,物种正在丰富,生态正在向好,绿水青山带来的美好正在继续生动演绎。
祁连山国家公园黄藏寺管护站站长 德康:我们能见到的野生动物的种类也比较多,就是在红外相机这一块,全国12 种猫科动物里面,我们已经发现了 5 种猫科动物,就是雪豹、猞猁、荒漠猫、豹猫。然后就是特别稀有的野牦牛、藏野驴、盘羊、白唇鹿,这些全部都是在巡山过程中偶尔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