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体制变革 带来生态华丽蝶变
请继续来看《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的报道,今天的关键词是“变革”。由西向东,祁连山脉绵延1000多公里。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它的地位之重,承载过去与未来。2017年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陆续启动,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创新为突破口,祁连山开始了它的华丽蝶变。
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位于门源县珠固乡珠固村,这里海拔2450米,2017年9月被列入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体制机制的变化,让这里的管护队员们有了不同的管护形式。
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 站长 张军山(祁连山国家公园自建立以来,我站全体管护员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监测、监管工作,通过宣传与执法双管齐下,非法活动有效遏制,有力的保护了动植物资源,实现了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
这些管护员很大一部分曾经是林场的护林员。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他们转隶为生态管护员。同样的队伍,同样的人员,不一样的使命。除了森林消防、林业资源保护之外,管护员还要开展生态宣传教育、科研监测、动物救助等多项工作。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带来的生态管护效力正在逐步释放。
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 管护队员 冶才塔加(以前能看见老一辈的管护员都在巡山,我们觉得是很简单的事情,就走走转转。我们自己亲自来管护的时候,体会到了巡护员的不容易,要做的地方比较多。)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有40个管护站点,全都地处深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千名管护员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他们早已和大山融为一体……从老一辈护林员到新生代管护员,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接力,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扁都口管护站杨多林和白成梁就是两代生态管护工作的亲历者。
祁连山国家公园扁都口管护站管护员 白成梁(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给我们广泛配备的各方面的物资装备都很好。现在我们巡山有车有摩托,然后配备有卫星电话,紧急情况下可以用无人机,父辈既然把这个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了,我们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好这一片绿水青山。)
“129”工作格局,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的最为概括的表述,129,即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机构,探索创建“村两委+”工作模式,建成科研监测、综合执法、生态保护管理等九大支撑体系。
海北州门源县林草局局长 田海洋(原先由林草部门单一管理,现在从省、州、县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乡、镇、村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管理,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格局,生态红利明显,山青了,水绿了。祁连山体制机制的融入,起到了一棋动而全盘活的作用。)
“村两委+”工作模式还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具体工作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要积极发挥“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优势,以“村两委+”为载体,探索打造“祁连山生态党建共同体”,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
祁连山国家公园老龙湾管护站 副站长 雷有全(原来如果有生病的鸟或者石羊 村民都不管 现在村民们发现后就给管护站打电话 叫我们去看 我们拿上以后 头塘管护站有救助站 我们拿过去及时救助 )
体制变革。带来的是生态的华丽蝶变。去年年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评估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气候变化总体呈明显的暖湿化趋势,青海片区试点建设以来植被面积、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水源涵养能力、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周华坤:按照我们跟各个站点的统计的数据的话,总的变化趋势是就说是暖湿化的一个情况,总体上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对生产力的促进,对草畜结构的改善还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