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数据建园 让国家公园管理“一眼千里”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10-23 查看数0

继续来看《说不尽的祁连山·绿色篇》的报道,今天的关键词是“数据”。祁连山国家公园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显然无法实现国家公园的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而通过大数据平台建成一张大网,就能让国家公园的监测更为直观,一眼千里,触手可及。

秋季,祁连山国家公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这是位于海北州门源县北山乡的老虎沟管护站。管护员贺成武熟练操作无人机,螺旋桨掀起一片气浪。打开终端,在屏幕上,方圆几公里的森林草原情况尽收眼底。再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生态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只需要1小时,附近30平方公里左右的监测数据,就基本采集完成了。

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管护员 贺成武:有的地方比较高,徒步是难以到达的,很难监测到准确的信息。有了无人机,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在野外的工作安全更有了保障,有效地提升生态巡护的广度和深度,巡护监测是无死角,实现生态守护全覆盖。

老虎沟一带,平均海拔3200米,野生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是雪豹、荒漠猫、兔狲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典型栖息地,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重点监测区域。其中,荒漠猫作为这里的特有物种,难得一见。借助红外相机,它逐渐进入监测人员的视野。

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站长 那旭花:从2020年开始,我们辖区内设置红外相机85台,拍摄到了雪豹、荒漠猫、兔狲、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打好基础。

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总面积为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如何精准掌握规模如此庞大的公园建设情况?如何把40个管护站的监测数据汇聚在一起,为公园建设提供科研支撑?2019年起,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开始启动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通过这块大屏幕,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可对青海片区8000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管理平台工作人员 马娅玲:大家可以在我们的正面屏幕前方看到在屏幕的两侧有很多的云台,这些云台是实时监控,实时监控可视区域达8000余平方公里,同时有红外相机1056台。大家平常看到的像雪豹、兔狲、荒漠猫等的视频回收,就是通过我们的红外相机架设之后,工作人员专门回收数据来实现,同时还有235台的野保相机,在这个里面我们也可以实时看到每个辖区在哪一天监测到了相关的一些动物的记录。

“祁妙”“祁迹”,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两只雪豹的名字。今年3月24日、4月2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组成工作组,分别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县境内、门源县境内成功追踪两只雪豹并原地放归。经网上征集评选,大家为它俩起名“祁妙”“祁迹”。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 赵田莉:这个模块展示的是我们为这些野生动物佩戴的卫星监测颈圈,然后可以监测到他们的活动轨迹,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只是“祁迹”这只雪豹,可以看到雪豹的活动轨迹,就是在天峻范围内的这样的一个活动范围。

回收监测数据、跟踪活动轨迹,是野生动物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先后为5只雪豹、10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后放归。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在祁连县峨堡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还放归了5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为4只猛禽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首次对救助放归动物进行卫星跟踪。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站长 马存新:这个设备的位点的回传时间,我们是在电脑上可以调的,一般是我们可以设置2个小时回传一次,或者说是5个小时回传一次,在它迁徙季的时候,我们每天都有它的点位(回传信息),这样我们就串条,串成一条线以后看它的活动情况。

科技支撑、智慧建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建520公里的光缆,部署各类监测感知设备,实现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各种高科技的有效应用,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搭建起了资源、科研、巡护三个维度的指数体系,实现对公园区域内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

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 赵宝伟:进一步搭建生态感知网络体系,加快制定技术规范及标准,实现各类数据的融合互通,依托卫星雷达、无人机及地面监测,全时段、全系统、全方位开展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大数据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