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建好国家公园省 打造生态新高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资料图片
“我是约古宗列的一眼泉,人们叫我黄河源头。我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重要的水源之一,职责使命是一江清水向东流。”
“我是青海湖的一尾鱼,人们叫我青海湖裸鲤。我是青海湖国家公园内的特有物种,对维护青海湖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是祁连山上的一只豹,人们叫我雪豹。我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旗舰物种,高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
如果青海所有生态系统的生态资源有一个“好友群”,那么我想,这个群内的讨论话题,应该会是一堂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课。从三江源头到祁连山上,远隔千里的它们之所以有共同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它们共同生在国家公园“大家庭”。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赴青海实地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深入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建设国家公园群,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在青藏高原大山大河间充分彰显。
湖天一色,鱼鸟天堂。魏雅琪 摄
开启国家公园群建设“新航程”
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青海在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开启了国家公园群建设的新航程。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中处于重要支撑地位。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大幕,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试点和首批3个跨省区国家公园试点之一。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度探索“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实践路径,为国家公园群建设探索“祁连山经验”。
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片区野牛沟管护中心油葫芦管护站管护区域牧户居住分散且山大沟深,管护难度大,管护站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借助“云端”推动管护工作实现网络信息全覆盖。
“每次下山归来,腿、脚都是肿胀得很,累得连爬上床的力气都没有;山高路陡,时常面临着滑下山坡的危险。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用我们的努力和奉献造福子孙后代。”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说。
基层管护站是国家公园群的“细胞”,也是国家公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他们的坚守与付出,编织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集聚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正式设园后,修编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将区划面积由试点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将黄河源约古宗列、长江源格拉丹东、当曲区域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圆满完成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高质量建成40个标准化管护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正式设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对照《国家公园设立指南》和复函提出的8方面要求,正加快推动本底调查、确定范围及管控分区、体制建设等工作。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科考工作全面启动,创建申报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目前,青海成为全国惟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以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布我国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青海省玉树隆宝滩湿地位列其中。
玉树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是继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之后的第6处国际(世界)级别保护地,也是我国长江源头第一处国际重要湿地。
玉树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中国珍稀鸟类黑颈鹤理想栖息繁殖地而闻名,被鸟类专家誉为“黑颈鹤之乡”。
在隆宝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可以看到生态管护员的身影。他们时而拿着望远镜看向远方,认真观测并记录动物种群的数量;时而开着电瓶车行驶在隆宝滩的沿线公路上,严防死守,杜绝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时而又化身为“老师”,为来参观学习的学生上一堂生动有趣的生态课。
“隆宝滩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这不仅是荣誉,更体现了玉树州生态保护的担当和保护成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全力守护好这片湿地,守护好黑颈鹤栖息的家园。”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说。
隆宝滩只是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之一。按照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主要目标,青海省要在全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青海步履铿锵。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和整合优化工作,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共3类83处,总面积27.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08%。
完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发布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且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
今后,青海还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致辞精神,全力推进三江源、青海湖等湿地类型保护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编制《青海省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同时,围绕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人员素质现代化、设施装备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开展《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现代化进程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典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青海在国家公园省建设进程中,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有机耦合、协调联动,更多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民族生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保护了广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园,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明显提高。
今年73岁的桑福达加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澜沧江从这里发源。这里也被称之为“雪豹之乡”。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之后,地青村家家户户有一名生态管护员,桑福达加的儿子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全家只有一名生态管护员,但每次外出巡护近一些的地方,桑福达加会跟着儿子一同前往,远一些的地方去不了,儿子回来之后也会询问当天巡护情况。
“我今天看到了雪豹捕食岩羊的场景,只见那豹子从岩石后一跃而出,扑向岩羊,咬住了岩羊的脖子,岩羊挣扎了一会儿就没动静了。”
“我今天巡护的时候发现一只岩羊卡在陷阱里,我把岩羊救了出来。”
“我今天捡了满满一袋子的垃圾,回来的路上放到了垃圾收集点。”
……
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
青海省推动生态利民惠民为民,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2万余名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达到2.16万元。
青海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
青海省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三江源、祁连山雪豹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实践,让青海成为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兽有鸟的动物园,有声有色的文化园,有滋有味的游乐园。
预计到2025年,青海将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模式,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