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家公园】三江之源万物生灵的守护者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青海公安机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中华水塔”的嘱托,为维护全省生态资源安全贡献公安智慧和力量。
坚守高原保护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无人区,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民警赵新录和他的战友们,与盗采盗猎犯罪分子斗争,用生命履行使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软黄金”藏羚绒声名大噪,贪婪的“淘金者”涌入可可西里。暴利之下,藏羚数量从20余万只锐减至不足2万只。20余年里,赵新录和战友们抗高寒缺氧、斗盗采盗猎分子,行程80余万公里,巡山500余次,组织参与破获盗猎、非法捕捉、倒卖和运输藏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件107起,其中重特大案件2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和违法人员354名。
通过长期不懈的反盗猎斗争,可可西里已连续13年未发生盗猎等刑事案件,境内藏羚种群数量由原来不足2万只增加到现在7万多只,这片无人区重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赵新录和他的战友们先后破获“7·14”“11·20”等多起特大盗猎藏羚案件和非法运输、买卖藏羚皮等野生动物制品案件,救助过受伤和失去母亲的小藏羚,救助过一名又一名在青藏公路上出车祸的轻重伤员,帮助过一批又一批受困的自驾游客、骑行客…… 在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荒漠,在步步泥淖、处处河流的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拯救濒危动物的前沿,在卓乃湖藏羚保护现场,赵新录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他是工作狂,长年不回家,家中大小事情全都落在我的肩上。”妻子解秋花开玩笑地说,“在家里,我就是一个男人。”“虽然这些年回家的次数很少,但只要回去待上几天,我就感觉自己不光有可可西里,还有一个温暖的家。”赵新录眼里含着泪花说。
坚守通天河畔只为高原生灵草木
她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坚韧执着的康巴女汉子,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通天河沿保护分区派出所所长。从警以来,守责一方,誓为警徽争光的坚定信念,让她成为守护在通天河畔的最美格桑花。初次见梅措的时候,她正带队巡逻,乌黑的长发盘在脑后,眼神敏锐,身板虽单薄却干练自信,胸前佩戴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梅措记得,几年前的一个除夕夜,她正在为家人准备年夜饭,值班人员打来电话:“有盗伐车辆正在冲卡。”挂了电话,她顾不上和家人说一声,立即组织民辅警赶往案发现场。为了不让任何一个犯罪分子成为“漏网之鱼”,民警们拉开间距堵在卡点。
这时,不法分子开着装满木材的大卡车冲卡,差点撞伤一名民警,就在大家惊魂未定之时,藏在车内的不法分子打开车挡板,一车又粗又长的木头滚了下来。为了不让这伙歹徒逃之夭夭,梅措和战友们全部挡在车前,大声警告,威慑对方。当时不法分子被震慑住了,但现在回想起来,梅措心里依然有些后怕,她担心同事们受伤。
2014年通天河沿保护分区派出所刚成立的时候,只有4名民警,但管辖区域有9000多平方公里,点多、面广、线长,偏僻、海拔高是最大的困难。在这样的环境里,梅措和同事们每年要组织巡护40次以上,每年的巡护里程超过4万公里。路上,陷车、山体滑坡、吃不上热饭、徒步是常态。
这些年来,梅措踏遍了通天河畔的角角落落,除了执法、巡逻、宣传外,还积极主动帮扶辖区困难群众。她协调玉树藏族自治州蓝天医院,在通天河畔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协调实施巴塘河河道防洪治理项目,确保了保护站和直门达村幼儿园安全。
“作为守护在三江源头的森林警察,能够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尽一份力,是我的荣耀和骄傲。当看到奔跑的精灵、翠绿的山岗、透亮的雪山,心中就会涌起无限自豪。”这位“拼命三娘”真挚的话语,让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以帐篷为家全力保护青海湖湟鱼
夏季高原正午的阳光强烈,青海湖支流上的观鱼点游人渐渐增多。每年湟鱼洄游产卵季的几个月内,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安局民警尤拉杰和同事就以帐篷为家,昼夜巡护。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是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一次,尤拉杰沿河巡查到达切吉河段时,发现河道水位下降,根据经验判断,这意味着河流马上面临断流。后来,河流断流,湟鱼被困在河道,尤拉杰和同事卷起裤腿钻进河中,桶、盆、网、袋子等全部派上用场,经过紧急救援,大部分搁浅湟鱼被转移到了布哈河中。
近年来,青海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违法犯罪,先后部署开展了“昆仑”“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打击沙霸、矿霸等自然资源领域黑恶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2018年以来,青海省公安机关共侦办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刑事案件33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4名,收缴各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13466件,水生制品6296.47公斤,涉案价值6700余万元,案件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率为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