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 江源大地 只此青绿
广袤的草原,牧民牛羊迁离,草场欣欣向荣;连绵的天然林区,生态利用者变为守护者,豹潜熊行;水草交织的湿地,水源补给持续增强,水鸟翩跹……行走在青海大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蓝地绿的生态画卷正在铺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青海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力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着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嘉塘草原守鹤人日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日代:初心不变 守护黑颈鹤栖息高飞
当晨曦刚刚铺洒在嘉塘草原,日代带上茶水和馍馍从观测站出发,他准备去看看正在育儿的黑颈鹤。
“6月初,幼鹤会破壳而出。每年这个时候,黑颈鹤夫妇就开始育儿了,在监测时看到黑颈鹤一家生活在这里的温馨画面,我心里才踏实。”日代已经连续多年参与嘉塘草原的黑颈鹤监测项目,有着丰富的黑颈鹤监测经验。今年,他的任务更重了,要负责黑颈鹤相对集中区域的监测。
黑颈鹤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在青海三江源区、祁连山、青海湖等地有种群分布。随着生态持续向好,位于长江源头的隆宝、嘉塘、班德湖等地,黑颈鹤种群数量稳步增加。每年3月、4月,它们飞越数千公里,北迁到青海、新疆等地筑巢,孕育新的生命;到了10月,它们带着孩子,又一路飞越喜马拉雅山,飞到气候温暖的南方一带生活。
日代说,长时间与黑颈鹤生活在一起,他们成了好朋友。平日里,黑颈鹤遇到陌生人会躲得远远的,而看见日代时却会放松警惕,抬头观望一会儿又低头觅食。
“黑颈鹤的一生充满艰辛和挑战,我们要保护好每一只黑颈鹤的安全。”这是每一个守鹤人的心声。在嘉塘草原,正是因为有了守鹤人的共同守护,黑颈鹤的数量从最初的几十只变为如今的数百只,它们在这里栖息、繁衍,结队飞过雪山、草原、江河。
青阳沟管护站女子管护员进山巡护。祁晓军/摄
才让什吉:巡山护林 只愿家乡永远青绿
清晨,带上通信设备和笔记本,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管护员才让什吉和队员们翻山越岭,开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查。
才让什吉出生在祁连县,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巡山。2018年,才让什吉加入青阳沟管护队伍,自从加入管护队,她不仅更懂这里的林海草原,也更明白父辈的职责和使命。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祁连山国家公园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
位于祁连县阿柔乡的青阳沟管护站建于2016年,是一支由32人组成的女子管护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21岁,都是当地牧民。平日里,女子管护队的队员和男管护员一起巡山护林,近路靠双腿,远路骑摩托车或骑马。他们用对家乡最真挚最淳朴的爱,守望着这片林海从青绿到金黄再到青绿,年复一年。
“每次巡护时,看到眼前的绿水青山,看到岩羊等动物在河边饮水、吃草,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多年来,惊险和感动一直伴随在她们身边,巡护时遇到风霜雨雪、过河时汽车陷进冰窟、在林海中遇到野生动物的经历数不胜数,但在女子管护队员眼中,守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她们的责任。
青海湖裸鲤。 祁晓军/摄
俞录贤:分秒必争 为了更多鸟飞鱼跃
每年5月底至8月,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河道内,成群结队的青海湖裸鲤在入水口地带集结,纵身一跃、溯流而上,经历生命的洄游之旅,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自然奇观。
作为青海湖裸鲤的“助产师”,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俞录贤和同事每日在河道中工作10多个小时。春夏季节,河水依然冰冷刺骨,天气变化无常,俞录贤和其他工作人员饱受风雨之苦,喝冷水、啃干粮是常有的事儿。为了做好青海湖裸鲤繁育工作,所有人都努力坚持,将采集好的受精卵送往布哈河和沙柳河青海湖裸鲤增殖实验站进行人工孵化。
“亲本采集是个分秒必争的过程,‘助产师’们喜欢稍微阴沉一些的天气,阴沉的天气下,可以在人工授精时避光,站在河道里不会有很强的紫外线灼痛。”俞录贤说。水中的裸鲤十分灵动,需要眼疾手快才能抓到。俞录贤常常有摔倒在河道里,被冷水浸透衣服的经历。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将衣服晒干,如果天气不好,就只能穿着湿冷的衣服坚持工作。
截至2022年底,青海湖裸鲤蕴藏量从保护初期不足2600吨恢复到11.41万吨,这背后凝结着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汗水。科研人员在池塘、水库开展多年的试验,一身工装、一身泥巴、一身汗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经过多年的试验养殖、总结经验,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攻克了裸鲤在淡水池塘和大水面的人工增殖技术,成功地使在高寒半咸水湖泊中生活的冷凉性鱼类品种青海湖裸鲤,拓展至淡水水域中生存和生长,有力助推青海湖渔业资源的恢复。
蓝天碧水
扮靓大美青海
斑头雁在湖边湿地翱翔,一望无际的草场上藏野驴悠然踱步,藏羚、雪豹与连绵雪山为伴,繁衍生息。数以万计的水鸟迁徙到青海湖,龙胆、红花绿绒蒿、华福花让夏日的青藏高原充满生机……
放眼青海,处处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大美风光,青海生态答卷更是成就满满:我省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蕴藏量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到11.41万吨,藏羚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活跃着14万余名生态管护员,他们将守护好“中华水塔”作为己任,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巨大贡献。
凭借独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青海省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这些作品除了来自摄影家的摄影艺术作品,更多的出自农牧民之手。生态管护员在巡护途中拍摄到的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也印证着,随着青海省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以有效恢复。
一帧帧精美的生态照片,一幅幅蕴含深意的画面,展示着青海的生态风采。今天,绿水青山已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目前已监测到千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已积累了500多段的欧亚水獭活动视频,佐证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