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 提升“盐”值 造福人民
“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赴青海考察,强调青海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盐湖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青海盐湖产业与清洁能源产业指明了方向。
刘万平。图片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刘万平:延续盐湖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监测技术越来越准确高效,盐湖资源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十多年来,我们建立起200多个观测点组成的观测网络。”刘万平说。
刘万平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主任,对良好的数据支撑有助于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盐湖资源更有效地开发深有感触。十多年扎根盐湖一线,每年行程5万公里,刘万平把察尔汗地貌和资源状况刻在脑中,然后再把这些庞杂地貌和数据分析还原成可看可感的图像,并建立信息大数据。同时,刘万平带领团队对察尔汗盐湖矿区3707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工作,每年要完成察尔汗盐湖矿区系统监测10次,监测水位2176孔点,取样2045个,化验分析卤水样品2146个,获取数据近3.3万个,编制各类图表730份,矿区建立起200多个观测点组成的观测网络。
刘万平的团队还创建了庞大的“数字察尔汗盐湖”基础信息数据库,首次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盐湖矿床三维地层模型、三维固体钾矿模型、三维液体矿模型,实现矿区资源动态变化及资源储量数字化。项目成果已在马海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得到推广,该技术成为我国盐湖资源开发动态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盐湖资源开发任重道远,几代盐湖人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在这片盐湖戈壁。”刘万平说,他将接过从盐湖前辈手中递出的接力棒,扎根盐湖,在茫茫矿区延续盐湖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与企业共发展。
孟浩。图片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孟浩:向着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前进
“我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采盐船操作工,10年时间,我从起初钾肥行业的初学者,到如今成长为钾肥技术专家,我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公司的大力培养。”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二级资深技术专家孟浩说。
近年来,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通“三支人才”通道,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为更多技术人员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同时,公司在核心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技术标准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孟浩深知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和基石,在工作中,他在精通各类机械设备的基础上,更专注于工艺技术的研究。
这些年来,孟浩和团队耗费半年时间参与了《氯化钾生产技术与工艺》书籍的编写,这本书系统归纳总结了60年来盐湖先辈们的实践经验与智慧,成为钾肥生产操作工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的基础教材,该书已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成果登记证书。
同时,孟浩还参与编写了《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分公司干包系统设备装置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为公司获得节能改造财政奖励资金200万元。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实现青海盐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将和团队一起继续强化工艺技术,向着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前进。”孟浩说。
董海吉。图片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董海吉:我是把盐湖产品送出“家门”的人
“调八洞二,出站信号好,察尔汗方向!”
“出站信号好,去察尔汗方向,调八洞二明白!”
清晨,伴随着鸣笛,位于察尔汗盐湖腹地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专用铁路线上,智运物流公司火车司机工段司机长董海吉驾驶着满载钾肥产品的列车缓缓驶离货场站台。
从19岁走进火车司机班组开始,董海吉一干就是29年,从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开始跟师傅认部件、换闸阀,到自己带领一个班组,每天紧锣密鼓地协调车组将钾肥送往全国各地。
作为物流公司的技术骨干,董海吉深知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是把盐湖产品送出‘家门’的人!也是将车组接回‘家’的人!”董海吉说,闲暇时他总会给身边的年轻人讲一讲这些年铁路运转车间的巨大变化。他刚入职时,车间一天只有几十个车皮,运输量很少,机车若突然挂上二十几个车皮,都得惊讶地喊一声“哇,这次这么长啊”。
如今,随着智运物流公司的发展以及各地对钾肥产品的需求增加,工作量也慢慢变大。“之前一天的工作量现在我们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之前拉十几个车皮钾肥产品就冒黑烟的GKD3B火车头,也换成了大马力高功率的东风12,现在一次能拉四五十个车皮的钾肥产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董海吉说。
如今,面对一次次机车换型和设备更新,董海吉总是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掌握。
“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我很庆幸将自己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盐湖运输事业。”董海吉说。
察尔汗盐湖风景。图片由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从一滴卤水到盐湖循环发展,青海盐湖工业用科技创新驱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逐步搭建起从单一钾肥开发到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产业模式。
以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青海盐湖工业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逐步搭建起从单一钾肥开发到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耦合发展的产业模式,衍生出了一个集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氯碱于一体的跨行业耦合发展产业集群,盐湖资源实现了“吃干榨净”。
当前,青海正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提升盐湖钾、钠、镁、锂等产业综合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镁资源是察尔汗盐湖的优势资源,但因为提炼技术的制约,开发成本过高,聚焦这项“卡脖子”技术,青海盐湖工业正努力攻关,今年,计划投资4亿多元开展近百个科研项目,进一步探索盐湖资源高质量开发。青海省还将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地,延伸盐湖上下游产业链。
到2035年,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战略性新材料产业成为主要支撑,带动轻金属新材料、锂电产业、光伏制造、装备制造等多个千亿元产业发展,盐湖特色循环经济全面提质升级,基本建成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