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 “国之大者” 牢记心间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张多钧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06-30 查看数0

6月中旬,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境内,荒芜的草场逐渐返青,冰雪消融后的水滴滋养草原,流入牙曲河,最终汇入滔滔不绝的长江。结束冬眠的棕熊在草原上觅食,普氏原羚尝到了今年的第一口鲜草,岩羊在崇山峻岭间跳跃……这是三江源的动感剪影。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青海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爱草原、捡垃圾,保护环境是职责

黄河从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发源后,经星宿海汇流两湖之地,形成源头第一个大湖——扎陵湖。湖水从东南流出黄河峡谷,分九股注入第二个湖泊——鄂陵湖。

盛夏的鄂陵湖倒映着蔚蓝的天空,湖面波光粼粼,斑头雁和赤麻鸭或在湖中遨游,或贴着湖面翱翔,湖畔藏野驴和黄羊悠然漫步。

居住在鄂陵湖畔的次成多,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到湖边走走,看一眼湖中飞鸟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如果看到垃圾也会顺手捡走。

“这里是我们自家的草场,保护好这里是我们的应尽职责。每天看着这么多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心情就会无比舒畅。”次成多望着自家草场上生息繁衍的野生动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次成多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牧民,他家的1000多公顷草场就在鄂陵湖畔,是全村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次成多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之后他将家里的牦牛出售,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部。每天,次成多和其他管护员去巡护草原,妻子在家经营小卖部。

“这几年,一个明显的感觉是雨水多了,天气热了,草的长势比往年要好些。藏野驴和黄羊很常见,鹰也越来越多了。记得小时候很少见到的野牦牛和棕熊,现在时不时会在草场出没。”

次成多眼中的变化来之不易,20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玛多县自然环境恶化,当地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扎陵湖、鄂陵湖面积缩小,很多玛多人目睹了身边风沙大、草场退化、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的情景。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黄河源园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变化不仅仅在黄河源园区,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1.72万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园区53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了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

此外,今年还将强化顶层设计,着眼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高标准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扎实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创建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

波光粼粼的鄂陵湖。张多钧/摄

减牲畜、防鼠害,让草原恢复“底色”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是三江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湿地密集,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青海省三江源水源涵养重要区中的海东-甘南高寒草甸草原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

这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加之畜牧业生产活动,草原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危机,集中表现在鼠害及黑土滩,泽库县也不例外。

对于泽库县而言,草原“生病”的主要表现在于鼠害,进而导致黑土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曾询问过一些老牧人,他们对于黑土滩形成的原因,都认为是鼠害,“如果一片草原鼠害泛滥,那这片草原就距离黑土滩不远了。”

今年4月,记者跟随泽曲镇热旭日村党支部书记尕藏冷知布在村里公用草场转了一圈,草场上每隔两三步就有老鼠洞,每个老鼠洞周边都会紧挨着出现两三个老鼠洞。老鼠洞附近的原生草被破坏,出现了零星的沙土。

“老鼠在地下咬断牧草的根茎,老鼠洞多的区域就会出现牧草大面积枯死。如果这些老鼠洞点连成面,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黑土滩。”尕藏冷知布望着远处正在灭鼠的村民,意味深长地说。

当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尕藏冷知布清晰地记得,草原退化出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草原承包到户,激发了牧民养殖热情,村里养殖的牦牛达到了6000多头、藏羊1万多只。草原上到处是牛羊,野生动物消失不见了,黑土滩面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

好在这些年草原的“底色”逐渐恢复,这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密不可分,黑土滩治理、退牧还草、草原灭鼠、草畜平衡……项目一批接着一批,荒芜的草原逐渐恢复生机。

除了政府层面的项目之外,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尕藏冷知布深有感触,“村民们发展畜牧业不再追求数量,如今更加注重质量,会自动减畜以达到草畜平衡,还会四季轮牧,让草原有更多的休养时间。我听到有些村民还会自己出钱购买灭鼠药剂,每年春天会在自家草场主动灭鼠。”

草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中重要内容,只有草原治理好了,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好,我们的生态才会越来越好。

常巡护、多救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春末夏初之际,冰雪消融,野生动物更加活跃了,格来江措也开始行动了,挎着相机,带着干粮,踏上了巡护之路。

格来江措是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村里的生态管护员。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格来江措和村里喜欢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态管护员成立了雪豹监测队,监测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

“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呼吁更多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将日常巡护时拍摄到的好照片配上一些文字,发到朋友圈,想不到很多人纷纷点赞,有些好照片还出现在媒体平台上。”格来江措说。

对于格来江措和他的队员来说,日常的巡护除了拍摄记录外,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也会进行救助。

代曲村生态管护员一次在长江源头区域巡护过程中,发现6只白唇鹿被困在结冰河面内,河面上厚厚的积雪压住了它们的身体,疲惫不堪的白唇鹿不能动弹。

代曲村海拔超过4000米,当日气温零下20摄氏度,几名生态管护员随即徒手刨冰垫石,手脚浸在刺骨的冰水里,冒着危险用绳索展开救助。几名管护员齐心协力救援数小时,6只被困白唇鹿被全部救出并放归自然。

白唇鹿是中国特有鹿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高山草原地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易危级物种。

格来江措说:“我们住在黄河源头,国家给了我们那么多优惠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保护好野生动物,让这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园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多,当地牧民群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三江源地区诸如雪豹监测队的组织还有很多,如索加乡境内每个村都建起了各自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牙曲村雪豹保护区、君曲村藏野驴保护区、莫曲村野牦牛保护区、当曲村黑颈鹤保护区。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三大江河起源于同一区域的地理奇观,向世人惊艳呈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保护价值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牢记总书记嘱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对青海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担当,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需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不断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效管理保护机制,高标准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推动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把青海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省,传递大美青海情。要持续探索国家公园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增强国家公园科研、教育等综合功能。继续举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

青海需要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始终扛牢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保护修复,在生态治理上交出最优“成绩单”。启动新一轮国土绿化和草原治理专项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青海需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土壤、地下水、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务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我们要用心守护好这片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