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逐绿前行 生生不息
油菜花旅游产业。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春末夏初,河湟谷地田野繁盛,青南牧场风和日丽,柴达木盆地生机勃勃……青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始终记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头。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考察青海时,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两次提出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为青海“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新方向、擘画新蓝图。
殷切嘱托、铭刻在心。牢牢抓住“三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海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方向指引,在产地环境增绿、产业强链增效、品牌建设增色、质量监管增进、先行示范增量、农牧民群众增收中,扛起生态农牧业的青海担当,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如今的青海,绿色日益成为引以为傲的发展优势。逐“绿”前行,绿色基因融入青海农牧业各个领域,引导青海踏上蝶变之路。
牦牛养殖。
发展有底气,青海奋力“赶考”,谋划绿色发展之策
全球公认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气候冷凉、环境洁净、资源多样,地位特殊、生态重要,被誉为“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绿色生态就是青海最大的底气。
这是优势,也是发展的根基。
2021年9月26日,农业农村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明确了输出地打造的7大体系、25项重点任务,确定了4个市州、4个县先行先试,有了“路线图”、画了“施工表”,各部门、各市州政府集聚资源、同向发力、步履铿锵,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青稞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青稞随着微风泛起一阵阵“绿浪”。有机肥的施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实施和“耕二休一”的轮作休耕制度,让这里土地逐年肥沃起来,成为国家有机认证的青稞种植基地。
农畜产品是否绿色有机,源头的保障是关键。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就是筑牢绿色发展的根基。我们从土地开始做文章,从根源构建起绿色有机的农牧业体系。
抓住存栏牛羊2000多万头(只)、年可提供有机肥原料1500万吨左右的先决条件,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化肥农药零使用,到今年,全省累计实施化肥农药减量面积87.6万公顷,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地区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盯落实重大战略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突破90%,有效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支撑全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
聚焦发展有机农牧业的实际举措,全省有机监测草原面积突破1亿亩(666.6667万公顷),绿色健康养殖的虹鳟鱼产量占全国鲑鳟鱼产量的1/3,龙羊峡三文鱼入选国家级特色农产品……
从源头抓起,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青海一直不忘初心。
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最大的青稞加工基地、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这“五个最大、一个惟一”,是青海大胆而自豪地介绍农牧业的底气与自信。
植保无人机正在青稞地作业。
产业有硬气,青海大力创新,赋能绿色有机之形
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全面推广,使藏母羊产奶量提高32%,羔羊成活率提高11个百分点;
“青薯9号”在十多个省区应用,“青杂4号、青杂7号”甘蓝型杂交油菜的选育成功,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双突破,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选育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等新品种,已推广到省内外……
以科技为动力,向科技要效益,良种配科技,在做强农牧业“芯片”的同时,也为农牧产业的发展注入“硬核”动力。
从被列入全国油菜制种大县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到全国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的海东市平安区,以技术为主线,以团队为支撑,以基地为平台,“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工作迈向新高度。
在全省的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田、万亩创建田中,正在孕育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农牧产业的发展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转换资源优势出发,标准为样是绿色农牧产业发展的第二“硬气”。
精准发力,300个百亩以上蔬菜标准化基地、100个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生态牧场和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的建成,成为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
从赋能高质量发展出发,在融合发展和延链补链上下足功夫是又一“硬气”。
搭建产业主梁,发展市(州)有加工销售园、县(市、区)有加工产业园、乡镇有生产基地、村有车间工坊、户有增收项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产业化模式。枸杞、青稞、牦牛、藏羊、藜麦等特色农牧产品形成一个个发展持续且健康的产业链条。
把加工转化作为“输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创建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产业强镇,产业融合步稳蹄急。
在构建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下,从建设5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培育182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惠及的农牧户达26万户,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1%,加大力度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农牧产业的基础在不断发展的机遇里充满活力。
青海把产业融合、产业链延长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中坚力量,突出生态优先、延链强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蓄力勃发。
品牌有朝气,青海点绿成金,彰显“高原臻品”之美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青海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绿色有机的新鲜羊排被前来参展的展商抢购一空,公司销售经理陈宽乐地合不拢嘴:“还有不少人要走了我们的联系方式,这趟可谓收获满满。”
不仅是参展的企业,“青字号”品牌带来的红利还延伸到了青南牧场。近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养殖户又增加了一笔收入,经过屠宰加工的有机健康牦牛肉将输送到全国各地。
广袤的草原、富庶的河谷、清澈的湖泊,造就了青藏高原无污染、原生态、多样性、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成就了高原农牧业天然、绿色、有机的最大优势,孕育了高原农畜产品物种独特、种养天然,潜在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的最大价值。
以稀缺性、独特性和营养性深受高端消费市场青睐的牦牛,正在迅速抢占纺织市场的青海藏羊,青藏高原“金种子”青稞正褪去原始的面貌,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绝佳农产品,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惟一获准出口的省份……
不难看出,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000余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经认证,有机枸杞认证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有机”成为“青字号”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
抓住让优势最大程度体现这一关键,青海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覆盖到全省39个县(市、区)近9万个合作社(养殖户、牧场),截至目前,全省完成采集70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的追溯数据。
加快打造“净土青海 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牦牛藏羊的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助推全省牦牛藏羊特色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畜产品优质优价。
“输出”质量不断提高,“赢来”市场一席之地。自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66万余张,主体覆盖率达71%。
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推着青海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走向省外市场。开设牛羊肉、乳制品等“青字号”农牧产品销售网店近万家,实现网络零售额9.5亿元,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成为农牧业得以延续发展的最大动力。
举目喜觉千山绿,一阵东风扬帆起。雪山下的牦牛,青海湖畔的藏羊,龙羊峡的虹鳟鱼、柴达木的枸杞,纵览高原,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农牧业产业新画卷,正在三江大地的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