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西宁:让社区干部有舞台有奔头
“党委政府加大对社区干部的待遇保障,全面落实‘五险一金’,为我们消除了后顾之忧,这下我们社区干部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再也不用愁了,待遇增加了,我们的归属感更强了,心里更有底气了,干工作的热情更足了。”谈起自身待遇的变化,团结社区书记、主任马燕不禁喜上眉梢。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以“每月一题”为抓手,重视基层、关爱基层,落实好现有政策、资金,调整优化资金统筹办法,加大投入力度,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持续推动资源下沉、力量下沉,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全力解决社区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着力夯实社区基层基础,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机制上有“奔头” 让社区干部尽心干事
走进八一路街道办事处学院社区,“打包办”一站式服务窗口井然有序,志愿者服务台、养老顾问点、医保窗口、电子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为辖区居民带来了便利服务。
在忙碌的身影中,记者见到了八一路街道学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沙莉娜,“入编”两年多,她谈了心中感受:“从事社区工作20多年了,没想到能成为一名有编制的人员。这种转变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
为解决社区工作者流动性大的问题,让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有为有位,西宁市打破基层干部发展的“天花板”,在全省首次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让社区干部工作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先后将17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岗位管理。
和沙莉娜一样有了盼头的湟中区鲁沙尔镇和平社区书记韩丽兴,她已经在这个有约1.3万居民的社区里工作了将近20年。原本应于2022年9月退休,当年8月她被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在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5年。
“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打通了社区干部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韩丽兴如是说。
待遇上有“甜头” 让社区干部专心干事
“我个人缴纳1234元,区里为我缴纳2341元。感谢组织关心,真正让我们有奔头、有盼头、有干头、有劲头。”12月1日,马燕边说边展示手机上“五险一金”到账的短信。
据了解,西宁市在落实全省社区工作者“3岗17级”报酬体系的基础上,出台《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措施》,按照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副书记和副主任、“两委”委员、其他社区工作人员四类岗位序列,形成与岗位序列、社区工作年限、职业资格相对应的17级报酬体系。目前,社区工作者月报酬平均达到4200元,村(社区)干部报酬居全省首位。同时,全覆盖缴纳社区干部“五险一金”,全面落实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和冬季取暖补助,组织60名优秀社区干部赴外疗养。
“城东区严格落实‘4岗17级’报酬体系,社区干部薪资最高达7852元,切实保障了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已补发2022年度社区工作者取暖补助(55.93万元)并足额保障2023年度取暖补助(121.29万元)。同时,已从11月起按照企业职工的标准及方式为全区315名社区工作者落实‘五险一金’。”城东区民政局副局长刘璇告诉记者,“我们将社区干部与全区干部统一纳入疗养范围,已组织12名社区工作者参加市、区两级疗休养,组织社区干部进行了一轮全覆盖体检,并组织开展了3期社区工作者心理疏导活动,社区干部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工作中有“盼头” 让社区干部用心干事
“社区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让工作‘干好干坏’不一样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比以往更高了,大家也都觉得有奔头有想头。”凯旋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许家鑫告诉记者。
许家鑫所说的社区干部考核机制正是《城东区社区“两委”考核方案》,该方案进一步完善落实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评分标准,着力建立奖优罚劣、绩酬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两委”考勤制度,增强“两委”组织纪律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考勤管理,保障社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以“增效、赋能”为抓手,加强关心关爱及激励保障,落实社区委员“五险一金”待遇,提升其获得感。及时关注社区工作者心理疏导及调适,组织2次社区工作者心理疏导专题培训活动,帮助社区干部缓解焦虑和压力,为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多渠道‘选’,规范社区工作者准入,进一步扩宽人才储备渠道,通过加大社区公益岗位人员选派力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实习锻炼等途径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多方式‘育’,健全社区工作者‘1+N’(政治素质培训+多形式实践锻炼)培养机制,加大其专业培训与实践锻炼。强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获得感。”刘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