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党旗飘扬】莽莽林海的守护者——记玛可河林业局王柔林场党支部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石成砚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3-07-15 查看数0

王柔林场护林员巡护途中。

7月的清晨,沿着玛可河一路向南,墨青色的川西云杉被氤氲的水汽笼罩在河谷两侧的群山之上,灌木葱郁,空气清冽。这里是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三江源流域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天然原始林区——玛可河林区。

横跨青海、四川两省的玛可河林区,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核心区,贯穿林区的玛可河是长江重要支流——大渡河的源流之一。多年来,一代代玛可河林业人坚守于此。其中,王柔林场党支部作为这支江源守绿卫士的排头兵,用默默的坚守与付出,守护江源一方绿色安宁。

守绿护绿

当好江源生态卫士

育苗、检查、管护……尽管每个人的工作都普通的不起眼,对于王柔林场党支部7名党员而言,如何有理想有信念,把价值观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答案蕴含在每个人“以林为业”的人生选择和“以林为家”的职业要求中。

数年如一日面对陡峭的山崖、沉寂的森林和不息的流水,对抗寂寞是这里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巨大考验,而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常年巡山守山,风餐露宿早已是家常便饭。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他们能够冲锋在前,勇担重任,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林场的各项工作贡献力量。

王柔林场辖区面积超3.3万公顷,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林业工作者眼里,这意味着资源管护范围大、森林防火责任重,一年到头几乎都是重点期。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为充分发挥党支部业务优势、将林场诸项工作同辖区群众相联系起来。2021年,王柔林场党支部牵头同辖区内亚尔堂乡日合洞村、仁青果村党支部成立党建联盟。两年来,王柔林场党支部通过经常性开展交流活动及时向辖区干部群众传达政策,积极引导带领干群转变观念,自觉投入到林区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宣传的行动中来。

王柔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赫发忠说:“三个党支部通过共建联盟平台,保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实现林区资源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构筑起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不仅如此,林场党支部还签订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与项目护林员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坚持管护区域全面巡山,将责任区域落实到山头地块。近年来,盗伐、盗运林木和盗猎案件几近清零,实现了防火工作常抓不懈,辖区内连续多年无火情发生。

以学铸魂

促基层党建业务融合

7月10日,伴着林中鸟鸣,步入王柔林场场部,迎面而来是不忘初心、清正廉洁等内部文化墙标语,在赫发忠的带领下,走进王柔林场党支部党员活动室内,精心建设的党员形象栏、学习心得醒目突出,桌面上堆叠着不少理论政策学习书籍。平日里,这里是王柔林场党支部党员经常碰头交流学习的地方。

“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我们党支部还将党建学习阵地建设延伸至林区深处,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同护林员、村干部一同学习交流,将‘固定讲台’转为‘流动课堂’,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解读党的理论政策,并将宣传讲解与推动林场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林区群众明白,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赫发忠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时下主题教育的学习热潮中,王柔林场党支部运用好“家门口”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红军沟纪念馆,推动林场党员干部职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今年7月1日,王柔林场党支部党员干部职工步行参观红军桥、红军亭、红船等革命遗址,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和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通过瞻仰革命文物和重温历史文献资料,感受蕴含其中的坚定信仰和伟大精神力量。

翻开王柔林场党支部的党员心得体会,有人这样写下:“从长征岁月的一个个瞬间、一件件实物中,我们受到了教育和洗礼,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和玛可河林业老前辈们在艰难困苦环境下默默奉献的光荣传统,更加深刻认识到新时代赋予林业工作者的重任和历史使命……”

党建引领

奏响林下产业“发展曲”

7月11日,跟随王柔林场党支部委员、仁青果管护站站长姚马磊的脚步,沿着山涧小路径直深入一条名为贡沟的山沟,溪流潺潺和悦耳鸟鸣的相映成趣,密密麻麻的各种灌木形成错落有致。

在沿途一公里背阴坡的林缘、灌丛间,肉眼可见一种当地生长的中藏药材——大黄。姚马磊顿下脚步后俯身观察。“目前非常接近野生自然生长的状态,预计再过一两年就能开始收挖。”

不远处,同样关心大黄长势的护林员居俄来正驻足察看。他告诉记者,大黄在本地就很有市场,收挖后就有人上门来收,去年自己靠着收挖大黄,15天就增收了4000元。

为充分引导党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林区群众共同致富,近年来,王柔林场党支部按照玛可河林业局党委要求,依托森林资源优势,通过中藏药材育苗种植、绿化造林等项目的实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林区群众增加收入,逐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由林场党支部牵头,派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本地群众进行唐古特大黄播种育苗及野生抚育培训,让老乡们掌握育苗、田间管理技术。”姚马磊告诉记者。根据玛可河林业局数据统计,通过中藏药材育苗种植项目,近两年来,王柔林场提供劳务输出达300余人,截至目前直接经济收入达47万元。

大黄、川贝母、藏茶、羊肚菌……丰富的林下资源令被誉为“高原物种基因库”的玛可河林区如同一个聚宝盆。如何确保这种向特色资源要利益的活动,不演变成“靠山吃山”的过度攫取?

面对记者的疑惑,王柔林场党支部委员、副场长朱文起笑着说:“近年来林场党支部通过持续性宣传引导,已经转变了一些以牺牲资源求发展的观念,尽管生活在偏僻林区,老乡们也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道理,我们守护好绿水青山,就不怕没有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