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做雷锋精神的追随者

——记“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南新友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董慧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23-03-05 查看数0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群众就有了标杆和榜样,就有了底气和信心。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原党支部书记南新友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弘扬一心为民的敬业精神、践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像雷锋一样把“小我”融入“大我”,践行了初心如磐、爱党为民的共产党员本色。

1987年,20岁的南新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过加什科村小学民办教师和校长,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让他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感情,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总会伸出手帮一把。

1999年,南新友任加什科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任加什科村党支部书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之路。这些年的工作中,南新友将普氏原羚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让普氏原羚有一个安全宽敞的栖息环境,他多次前往周边村庄,做当地农牧民的思想工作,并召集村民代表开会,与邻村达成共同保护普氏原羚的协议,他还组织加什科村村民成立普氏原羚保护队,从此切吉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有了守护者。

两年前,南新友不顾家人的反对,出售自家全部牛羊,把草场还给普氏原羚。南新友说:“切吉草原的普氏原羚跟我是老相识了,每次巡护的时候,它们看见我都会待在原地驻足观望,叫个不停。我希望我们一代代人守护好这片草原,让普氏原羚成为切吉草原真正的‘主人’。”

南新友这些年为牧民们做的好事数不胜数,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多方筹集资金修整村里的道路。短短两年时间,92公里的砂土公路使各家各户都通了公路,还为全村90%的牧户解决了用电困难。加什科村没有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上幼儿园,2008年至2010年,经过三年的努力,村里设立了第一家民办幼儿园,南新友将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解决3名教师的工资及50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开支。一年后,他向有关部门申请批准获取100万元的国家教育资助项目,解决了村级幼儿园建立的开支,彻底解决了加什科村上学难的问题。2018年建立新村解决了84户牧民家庭的住宿问题并在路边修建了900平方米的村集体经济房屋,每年增收村集体经济15万元。

加什科村与交界村庄的草山纠纷问题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南新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次次去茶卡镇的三个蒙古族村庄,与当地群众协商沟通,寒来暑往三个春秋过去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签订了地界、草山、放牧协议。签订协议的那一天是2004年8月12日,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南新友等三人出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马会,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他们用草原牧民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之情。

在南新友的带领下,“一家有困难全村都帮助”的风气在加什科村蔚然成风,他们把这一良好风尚郑重地写进了加什科村的村规民约,无私帮助他人的雷锋精神已在加什科村生根发芽。“当了书记,就要带领大家改变贫困的面貌,如果没有改变,就是我的不称职。”南新友说。

在南新友工作的几十年岁月里,岗位在变,身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初心使命,是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群众负责、服务群众的理想信念,印证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南新友作为雷锋精神的追随者践行者,也早已成为加什科村草原的一面鲜艳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