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迈上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
“两会”如约而至,“两会热词”再次成为焦点。这些热词,记录时代变迁,展现新征程奋发有为的新担当,展示新时代砥砺前行创造的新伟业。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两会热词里,有“老朋友”更有新变化,在这些变与不变间,串联起我省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的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的新作为。
读“两会热词”,看时代发展蓝图,标注青海幸福刻度,解读高原民生期待,诉说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青海、心系“中华水塔”、心系国家公园,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近年来,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这正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树牢“两山”理念,自觉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坚定不移守护好“中华水塔”,努力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青海,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制度体系创新取得新突破,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加快建设产业“四地”
“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的重大战略,是青海“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抓手。
“打造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指明的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行动路径。近年来,盐湖集团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努力让建成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这个辉煌的梦想早日变为现实。”省人大代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供给车间电工工段长郭延涛表示。
高质量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升国家能源大局中的“青海分量”,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走深走实,努力提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今天的青海,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出广阔前景。
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过去一年,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影响,经受了极其复杂严峻的多轮疫情冲击。青海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全力促进经济恢复向好发展,青海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增强投资对扩大内需的支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娘怀加深有感触:“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快转型升级,我们实现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尤其是同德县稳步打造‘中国良种牦牛示范县’,正努力实现‘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群众致富增收’的发展目标。”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青海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才能在复杂局面中、严峻形势下赢得主动。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放管服”和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集聚要素招大引优,扶持特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激励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面向南亚的商贸通道建设,提升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运营水平……青海,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青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提升科技实力,青海不仅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资源、能源、高原等领域科技攻关,同时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着力形成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支撑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
省人大代表,国网电力公司海南供电公司宋高宏说:“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青海省以科技创新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里程碑。富光、丰水、风好,我们要继续推进资源、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科学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为我省在全国实现‘双碳’目标中展现海南担当、作出海南贡献。”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牢牢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何缩小“城”与“乡”之间的距离,如何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美丽城镇,青海用实践给出答案。
省人大代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占奎表示,我们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更高层次推进乡村振兴,系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在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上打造“化隆样本”。
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持续完善“一群两区多点”城镇化空间体系;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打造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青海高原上的城乡,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跨步前行。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掷地有声。
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委书记谭晟说:“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总书记的嘱托,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曲麻莱县承载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大生态功能,全县3.02万平方公里生态红线、279条河流、19个湖泊边界全面划定,星宿海等11多万公顷退化草原重新披上绿装,通天河、代曲河两岸3.1万余株新苗茁壮成长,禁塑减废、全域无垃圾、‘双违’整治擦亮最美生态底色。”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创建……青海,正让国家公园的名片更加多姿多彩。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东区八一路街道学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沙莉娜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幸福感’扛在肩上,将民生为先、人民至上的要求落到实处。面对复杂严峻的超预期因素冲击,民生工作丝毫没打折扣,老旧小区的环境改造、困难群体的帮扶关爱,一件件一项项都没落下。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瞄准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青海真正做到了用情用心用力办好造福人民群众的实事好事。”
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有效举措,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突出社会治理现代化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战略要地功能,才能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索南嘉曲表示,聚焦县情实际,达日县形成了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科技赋能的自治集群效应,积极探索“以牧治牧”的牧区治理新路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深刻感到,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服务是最好的治理,智治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安居乐业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青海正始终秉持“大治理”“大平安”理念,织牢安全网、提升安全感,让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平安祥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全局。
省政协委员,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李万智说:“我们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秉持‘创建永远在路上’精气神,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意识,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的实绩实效助力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团结集聚力量,文化凝聚人心。只要我们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朝气蓬勃地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