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乡村振兴 大有可为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杨燕)2021年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牵引,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效果。
果洛藏贡麻村:双手绘制幸福蓝图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青海省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面对热情的乡亲们,总书记深情地同大家说:“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
2014年,在政府帮助和指导下,果洛藏贡麻村的132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从17公里外的智麦沟里搬了出来,在县城边上的新村安家落户。这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村民们发展特色养殖、旅游、牦牛绒制品等特色产业,于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21年,果洛藏贡麻村阿雅克公司销售各类牦牛绒制品4000余件,经营收入200万元,果洛藏贡麻村和周边地区1000多户牧民因此增收。
如今,在果洛藏贡麻村,城镇有砖房,草原有产业,家家户户都在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牧民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过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高科技的电器,也出现在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当中,村民们都卯足了干劲,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小康生活迈进,用双手绘制着未来幸福的蓝图。
据统计,2021年果洛藏贡麻村村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建档立卡户8600元,通过项目租赁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39万元。
李玮 摄
班彦村:“彩虹故乡”的“金名片”
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然而,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班彦村,曾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贫困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等问题让村民们脱贫的步伐举步维艰。2014年年底,班彦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324元,村集体经济为零。
李玮 摄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班彦村视察搬迁建设情况时提到:“党和政府就是要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李玮 摄
这一年,位于大山深处的班彦村启动易地搬迁工程,经历了大规模搬迁,经历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助农,班彦村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让生活富裕了起来,也成为了“彩虹故乡”的“金名片”。2017年底,班彦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李玮 摄
如今,班彦村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实现了旧貌换新颜。通过盘绣园、酩馏坊、电商、种植、农家乐、八眉猪养殖、乡村旅游、光伏扶贫八个产业项目,村民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幸福感也不断增强。2021年年底最新数据显示,班彦村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党政观摩学习团队410批次近1.2万人,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为1.23万元,集体收入累积达到145万元。
日照长江源 何启金 摄
长江源村:生态保护中的别样致富路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128户409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2006年8月正式称为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长江源村的33.4万公顷草场实现全部禁牧,并组建了200余名管护员队伍对草场进行保护监管,村里的牧民由“放牧人”变成了“管护员”。
从草原牧场到砖房,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方式也让搬迁而至的村民格外不习惯,除了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很多村民连米饭都不会蒸。生活上的“格格不入”不但没有让村民们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大家融入崭新生活的热情。村党支部在村里开设了生活小课堂,从电器使用到煤气灶做饭,带领村民让砖房里的生活渐渐走上正轨。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长江源村视察,长江源村干部群众深受感动、倍感温暖、倍受鼓舞。看到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深知自己的搬迁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
为保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放牧。长江源村通过给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开展了雕刻、舞蹈、驾驶、烹饪等技术培训,千方百计筑起各种渠道,让村民们掌握实际技能,闯出更为广阔的天地。据统计,2021年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刚搬下来时不足2000元增长到现在近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
近年来,青海省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农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196元增加到2020年的10504元,年均增长36.8%,比全省平均增幅高27.6个百分点。25.2万户农牧民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与此同时,基础条件日益改善,30.2万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率均达100%。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全省414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脱贫群众发自内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与此同时,青海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五年来城镇化率大幅提高,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及“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底,全省美丽城镇建设覆盖度达76.9%。此外,全省实施1500个高原美丽乡村,占全省村庄总数的36%。截至2021年底,5个村庄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3个村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统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乡村实用人才,支持返乡创业,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有序推进“燃气下乡”,继续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围绕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延续历史文脉,努力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