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守护祁连山 守护我们的家园

来源:西海都市报作者:编辑:张璐发布时间:2021-09-23 查看数0

金秋时节,祁连山国家公园迎来最美的季节。金黄的树叶、透红的果实、粉嫩的小花,还有青翠的云杉、碧绿的河水,将祁连山装扮成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让人恍若置身仙境。在这样美丽的季节,记者走进祁连山,近距离感受它的美,感受它的守护者为这份美丽付出的艰辛。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祁连山——我们的家园》。

前往寺沟管护站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秋风的吹拂下,夹在云杉林中的白杨林似乎感到冬天的来临,早早穿上了金黄色的“羽绒服”。

一路上,美景目不暇接。我们看到半山腰斑斓的树叶,路边挂着橙黄果实的沙棘,还有守护山林的生态管护员,不知不觉中,抵达目的地——寺沟管护站。

寺沟管护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最东段的管护站,也是海拔最低的管护站,这里漫山遍野分布着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白桦树等野生树种,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植物资源密集的地区之一。

见到寺沟管护站负责人李守业时,他刚从东海沟巡护回来。他说,今年东海沟监测到了豹猫,这是寺沟管护站首次监测到豹猫。豹猫?看到我们好奇的眼神,李守业从兜里拿出手机给我们说:“你看那只瞪大眼睛张望的动物就是豹猫。”

豹猫和雪豹、荒漠猫同属猫科动物,由于数量稀少,在寺沟管护站一带很少捕捉到它的身影。李守业说,今年野外巡护途中,不少管护员目击到像家猫又像荒漠猫的野生动物,大家不敢确定这种动物是什么?后来猫盟组织野外加装的红外相机也监测到这种动物,经确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

“雪豹有了、荒漠猫有了,豹猫也有了,栖息在寺沟管护站的猫科动物越来越多了。”李守业高兴地说,因为人为干预少、保护力度加强,以前鲜见的野生动物陆续回来了。

除了监测到豹猫、雪豹和荒漠猫,还监测到了马麝、狗獾、石貂等野生动物。多年没见马麝踪影,当在红外相机上看到马麝,李守业还是第一眼认了出来。

“马麝回来了是好事,说明我们的管护起到效果,我们再不能让它在寺沟消失。”李守业说,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限制人为活动,相信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马麝家族的生存。

李守业已在寺沟守护森林数十个年头,他对这里的野生动物有感情,巡护路上每次碰见野生动物,他心情会变得很兴奋。长年野外巡护,李守业原本白净的脸庞被炽热的太阳晒黑,一双褪色、磨损的胶鞋足见巡护路上的艰辛。他说,今天的保护是为了明天的发展,他退休的日子快到了,现在尽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把保护祁连山的接力棒顺利传递给年青的一代。

到寺沟管护站任职还未满一年,90后生态管护员牛抓西文学已经适应了巡护森林的工作。牛抓西文学在西宁上过学,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的到来为寺沟管护站增添了一份活力,当有媒体采访或上级考察的人到寺沟管护站时,他会主动承担讲解员的职责,把家乡最美的一面介绍给大家。

牛抓西文学自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眼里,家乡的雪豹、马麝是心目中的明星,初次在家乡看到雪豹,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今年初,牛抓西文学带着猫盟组织的科研人员到东海沟布设红外相机。过了一段时间,从布设的红外相机里获取监测资料时,牛抓西文学看到红外相机拍下的雪豹。

“山上还真有雪豹!”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的雪豹,牛抓西文学兴奋地跳了起来,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村民,还有远方的同学。自那天起,牛抓西文学意识到保护山林的重要性,他说自己还有个梦想:巡护的路上能目击雪豹。

巡护山林的路充满坎坷和艰辛,牛抓西文学习以为常。他说,每天出门巡护走一二十公里路是常事。在李守业、何抓西才让等老一辈管护员的教诲下,他巡护时不再盲目地跑,遇到生人时会主动上前询问,偶尔遇见野生动物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大喊大叫,而是躲在暗处仔细观察、拍照记录。通过有意识的观察,牛抓西文学学到了不少野生动物出行和捕食的规律和经验。

同样是90后,张生有说话有些腼腆,而他巡护的本领却同样出色。担任生态管护员一年多的时间里,最让张生有难忘的是长达七个月的漫长冬季,这段时间,巡护的道路被大雪封盖,他们时常徒步到山里巡护。在雪地里行走摔倒是常有的事儿,一整天下来,两只鞋都会被雪泥弄湿。

寺沟管护站植物资源密集,到了冬天防火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张生有说,记得除夕是他和同事一年以来最辛苦的一天。这一天,他们带着防火设备和干粮早早赶到坟地和祭祀台,彻夜蹲守到天亮,等火苗熄灭后才赶回家里过年。

平时驻守在大山里,张生有被晒黑了,他却不当一回事。在他看来,年轻人吃点苦不算什么。现在一有空闲,他就跟着老生态管护员到林区跑,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守护好美丽的祁连山国家公园。

清晨,离油菜花地不远处的一条公路上,隐藏着一只“狩猎者”——荒漠猫。它耐心倾听四周的动静,看到时机成熟,猛地扑过去,捕获一只鼹鼠。

离荒漠猫不远处的林地里,老虎沟管护站生态管护员贺成武静静观察,他近距离目击到荒漠猫捕猎鼹鼠的过程。贺成武说,一天早晨,他去管护站的路上看见有只荒漠猫伺机捕猎。他把摩托车停到一边,躲在林地里看到了整个捕猎过程。

说起荒漠猫,当地村民还会纳闷,这是什么动物?但只要一提到草猫,大家立刻就知道,原来是尾巴上有黑色圆圈、耳朵上长着一簇短毛,外形酷似家猫但体形更大的野猫。

跟当地的村民一样,刚开始贺成武也将荒漠猫称为“草猫”,直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炎林博士的到来,他才得知平日常见的“草猫”竟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

贺成武是一名90后生态管护员,他善于观察。跟着科研人员做荒漠猫调查一年多,他初步掌握了荒漠猫的体形、特征,以及出行习惯。一年多的时间里,贺成武拍摄到了不少荒漠猫的照片,这些照片有的是在油菜地里拍的,有的是在管护站里拍的,还有的是在马路上拍的,他拍的这些照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老虎沟管护站里,贺成武年龄较小,他认真关注野生动物的举动让大家敬佩。在贺成武的心里,荒漠猫跟雪豹一样重要,荒漠猫是草原生态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展示的雪豹、荒漠猫照片是在老虎沟管护站拍摄的。”贺成武说,经过大家的努力,以雪豹、荒漠猫为代表的明星物种经常出没于山区,年初还有一只雪豹跑到村庄误闯农宅。

贺成武提起的这只雪豹是“凌蛰”。提起雪豹凌蛰,老虎沟管护站的每位生态管护员心里都很自豪。老虎沟管护站站长李成义说,凌蛰是在老虎沟东边约7公里处发现的,从它误闯农宅到获得救助再到放归野外,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早些天,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发布了凌蛰的消息,通过卫星跟踪发现,凌蛰放归后,一路向东,从门源窜到互助、乐都,再到兰州市辖区的永登县,它不管走到哪儿,它的家永远在老虎沟。

“凌蛰是个爱串门的雪豹!”提起凌蛰,老虎沟管护站的每位生态管护员内心都很振奋。在他们心里,凌蛰就像一位宣传使者,外界通过关注它,进一步关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及保护成效。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祁连山国家公园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进一步好转。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绵延近千公里的土地上,共设有9个管护中心和40个管护站,1600多名管护员驻守在这里。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广袤的土地变得愈发青翠秀丽,成了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