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近日要闻精编】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280期)

来源:专题专栏内容综合长云网原创、新华社公众号、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公众号、央视新闻公众号、青海日报公众号等新媒体作者:编辑:鲁海曦发布时间:2023-05-25 查看数0

本期目录


【综述】 近日教育要闻(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近日,财政部下达2023年义务教育相关转移支付资金2274亿元(不含教师工资),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引导和支持地方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 近日,国务院学位办发布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安全工作,明确提出认真履行安全责任、周密制定应急预案、严格考试监督检查、切实保障试卷安全、认真做好考务培训等工作要求。

▪ 教育部近日开展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拟认定200个,要求各省(市)各高校结合现有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拓展发展通道、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认定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给予专门支持。

▪ 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0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聚焦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需求,全年继续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力争全年岗位总量不低于上年,确保有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都能获得见习机会。

▪ 5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23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文章《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 奋力建设教育强国》

▪ 近日,教育部公示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包括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284项,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572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572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570项。公示期为2023年5月15日至5月21日。

▪ 日前,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公安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明确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开展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重点工作,明确提出: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特写】 近日青海教育

▪ 青视矩阵陈刚在省委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党校姓党 坚守党校初心 深化从严治校 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5月16日上午,省委党校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坚守党校初心、深化从严治校,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 青海教育青海省10项教学成果入选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来源:青海教育公众号,《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本科)、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我省共有10项教学成果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基础教育领域,西宁市第一中学牵头申报的《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结合课型研究与实践》和西宁市教科院牵头申报的《青海地区中学生物国家课程本土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职业教育领域,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等联合申报的《系统建设、协同增效、合作发展:高职医学院校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实践》入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本科)领域,我省5项教学成果入选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包括:青海师范大学作为独立完成单位申报的《中国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西部模式——基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青海经验》、青海师范大学与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组建专业共同体推进新工科建设——新能源专业联盟九年探索与实践》、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新时代思政课“三个贯通”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青海大学与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水土交融,场网共享”新时期大土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示范》、青海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协同提质、持续改进的“三级五类”本科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生)领域,青海大学作为第一主要完成单位申报的《从传统教育到当代高等教育新格局,藏医药学本硕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及青海民族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申报的《聚焦急需 智联东西——“四化一体”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入选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青海省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成果完成人(单位)申请、单位资格审核、评审推荐上报、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共推荐申报教学成果28项,确保评审工作严肃、公正、规范。

▪ 青视矩阵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青海民族大学: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见行见效(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既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始终,又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以“五学”模式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在青海民族大学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经验学习观摩会正在举行,通过图文展板、现场讲解,对5个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学校“党建+人才培养”项目等经验、做法、成效进行了交流。

▪ 青视矩阵【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青海师范大学:主题教育读书班联学 树牢为国育才初心(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连日来,青海师范大学举办校内专题读书班、与国内师范院校联学交流等活动,聚焦师范特色推动科教融合,进一步用理论学习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青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7所师范院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联学活动,大家围绕“坚守初心育英才,凝心铸魂办教育”进行交流研讨。

新时代新征程,师范院校面临着共同的新任务和新使命。作为培育“大国良师”的重要力量,师范院校是强师强教的动力引擎。此次主题教育,联系实际开展学习研讨,多思多想、对照检视,让大家在学的过程中牢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 青视矩阵青海启动校园影院建设 用光影点亮校园文化生活(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5月18号,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主办的青海省校园影院建设项目在海西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举行开通仪式。

该项目依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校园影视公益服务平台资源优势,立足我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实际,在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等地遴选10所基础条件较好、观影需求较强的寄宿制学校作为试点单位,为每所学校各建1个校园影院。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创新的方法,探索校园影院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的影视教育活动,丰富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 西宁晚报西宁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宣传月启动《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为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月23日,西宁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宣传月启动暨西宁家长成长学院挂牌仪式在主会场西宁七中文博校区和各分会场(各县区教育局、各中小学校)同步举行,西宁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民政局、各县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及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代表参加。

据了解,根据《西宁市中小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方案》安排,2023年秋季开学前,西宁市将实现市级、县区级、学校家长学校(家长成长学院)挂牌的全覆盖。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每年至少要开展6次线下活动,推送家庭教育微课12节以上,确保全市中小学生(幼儿园)家长系统接受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到2025年,全市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 西宁晚报西宁市举办2023年中高考心理减压进校园活动《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随着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中高考的日益临近,连日来,共青团西宁市委联合市总工会、市妇联在市民中心和全市多所学校组织开展西宁市2023年中高考心理减压进校园、与家长面对面活动。截至目前,已在西宁城区学校及各县区学校成功举办10场次,受到即将参加中高考莘莘学子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在西宁十二中、湟源县二中……西宁市2023年中高考心理减压进校园心理咨询疏导专家团的成员们,面向即将参加中高考的青少年学生们开展了临考心理减压专题讲座与辅导训练。专家们通过专题讲座、一对一解答、互动团辅游戏、互赠祝福语等,帮助青少年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同时针对初、高中学生不同心理特点,采取分类指导、团体辅导与个案跟踪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服务关键考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从容应考,做好考前最后冲刺。

▪ 西宁晚报西宁市聋哑学校更名为西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5月19日,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根据中共西宁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西宁市聋哑学校更名的通知》文件安排,自2023年5月19日起,原西宁市聋哑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当日,西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合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等市内5家助残服务机构共同举办庆祝第33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此次正式更名为西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后,将延续以往办学优势和教育内核,改革升级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和职能,让更多特殊孩子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长云教育视点城东区开展“强国复兴有我 小记者文明行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暨“中华小记者看东区”媒体调研活动《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马佩玉)5月20日,以“强国复兴有我 小记者文明行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暨“中华小记者看东区”媒体调研活动在西宁市城东区举行。

在西宁市圆山学校的礼堂里,中华小记者们开展了“城市文明先锋队”创城主题的节目展演。相声《创城行动 人人有责》、演讲《城市是我家 文明靠大家》《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快板《讲文明 守礼仪》,小记者们以小小的身躯去激发、传递建设文明城、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能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引来阵阵掌声。

随后,大家一同来到位于城东区的红军小学。红军小学是西宁市唯一一所红军小学,由全国红军后代向青海希望工程援建。同时,也是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展览馆中,“小红星宣讲员”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对薪火燎原、长征精神、铁骨铮铮、薪火相传、时代楷模五个板块进行生动讲解。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家门口的红色故事,现场的小记者们沉浸在对英雄先烈的革命情怀和坚定不移的敬仰中。



【校园风采】 

  ▪ 西海都市报:青海职业院校的一面旗帜——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风采记《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五月,阳光和煦,和风习习,湟水河谷生机盎然,朝气蓬勃。走进日月山脚下湟水河畔的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原湟源牧校),耳边传来的是学子朗朗的读书声,实训室匆忙的脚步声、牧场牛羊的呼唤声……建校83年以来,学校践行“德育奠基,质量立校,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不断开拓创新,为青海农牧业发展培养了许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引领青海农牧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拥有83年光辉历程的学校,何以做到这一切?背后是一种责任的激励、一种信念的支撑和一种传统的继承。踏进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眼前的所见所闻,让人对这所学院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内学生使用显微镜上实操课

青海人人熟知的湟源牧校

走进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史馆,学院过去的辉煌历史一目了然。这是一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学校。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抒写着新的辉煌。

上世纪40年代,国内知识分子将目标转向西北,以实现“职教救国”的理想和信念。1940年青海第一所以培育职业教育人才为目的的学校“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诞生。那一年,学校在黄河边靠近农村牧区的贵德县,招收15名少数民族学生办学。

“迁址湟源。”1947年,考虑到教学和长远发展,学校迁址日月山下的湟源,以畜牧兽医农林为办学方向,培养适合高原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招收来自农村牧区的学生,传授农牧业技术,充实到青海农牧业发展一线。没有校舍,学校教师动手设计教室、宿舍图纸;没有建材,师生一起动手拉土挖泥砌墙建房;没有教材,学校花大力气从省外学校引进优秀师资充实教学,编辑课本……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校按地域设置班级,开设了陕西班、上海班、青海班,因材施教,加以培养。

很快,一排排土木结构的新校舍建成,适合牛羊养殖繁育的牧场建成,适合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教材编校出版,一批批掌握农牧业生产知识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拧成一股绳,以实际、实用、严谨为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湟源牧校”身名显露。

校史馆的一面墙上摆满各种奖章、奖杯、牌匾。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学院曾两次荣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殊荣,先后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60多项荣誉称号,足以看出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长期以来,一代代牧校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理念,学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对标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建设的“五大”工作目标,坚持德技双修,注重塑造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时期的新农人。

学院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对接乡村振兴全产业链,升级改造现有22个专业,涵盖国家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农林牧渔等5个专业大类,农业、畜牧业等11个类别。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重点专业,动物医学等4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农业技术等5个专业为院级重点专业,宠物医学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等9个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农牧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畜牧养殖相关知识

高原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摇篮

“这堂课,85%的学生要达到识别绦虫的目标,60%的学生达到识别线虫的目标,所有学生要全部掌握粪检技术。”在实训楼动物寄生虫实训室里,教师申禄昌正在组织2021级动物医学01班的39名学生观察动物寄生虫标本。

申禄昌介绍,虫体形态观察辨别、动物粪检、对症治疗是农牧区基层动物医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堂课重在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因此也被当作是中高年级学生实训的重点科目来教学。

“我们村有好几个牛羊养殖家庭户,我学的技能是农牧民急需的。”2022级02班学生马国海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长期以来,家里人和村里的牛羊养殖户靠流传在村里的20年至30年的养殖经验繁育牛羊,自从他上学后,把学到的知识告诉了村里的养殖户,村里的新生牛羊成活率从之前的三成至四成,提高到了六成至七成,这让当地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产业。

2020级03班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项曲达杰在学校西侧的牧场,观察牦牛当天的活动状态。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项曲达杰在老师黎晓磊的指导下,接生了8头小牛犊,12只小羊羔。

“我家有家庭牧场,有几百头牦牛、几千只羊,等毕业了,准备回家乡大展身手。”即将毕业的项曲达杰天天趴在牧场研究牛羊,对于未来,他有创业的念头,更有回报家乡、服务乡村振兴产业的蓝图。

2022年8月,我省出现了持续强降雨天气。8月17日晚,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遭遇瞬间强降雨,持续性降雨引发山洪,造成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乡村受灾。

当晚,被困在青山乡供销社的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宋维臻,听到了一名小孩的呼喊。在暴雨倾盆、泥浆流淌之际,他冲到洪水中,将小孩托起。

然而刚坐到岸边,宋维臻又发现,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正扶着路边的墙体挣扎着往前走。这一刻,房梁、垃圾箱、混凝土被洪水冲上路面。他冲过去,费尽全身力气把男子拉到安全地带。

发放救灾物资、统计捐款、受灾群众安置、做沙袋、除积水、提供餐食,抗洪的那些天,宋维臻和救援人员一道,几天几夜连轴转。

在刚刚公布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届 “最美职校生”网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公示,宋维臻获得“最美职校生”,全国仅有30名学生获此殊荣。在宋维臻看来,这项荣誉是属于学院的,是学院的辛勤培育和教导,使他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今年春耕生产之际,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持续派出41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海东、海西、海北、海南、西宁等市(州)农村牧区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一线,服务我省农牧业生产一线。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历年来获得的荣誉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马文林说,学校从1940年建校以来,在83年的办学历史中,累计培养输送3.6万余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农牧民自己的子弟学校,是培养青海农牧实用技术人才的“摇篮”,社会上形象地称为青海农牧的“黄埔学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青藏高原特色、青海现代农牧业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院焕发“湟源牧校”新活力,一如既往地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建设等方面闯出路子、创出特色,深入推进“双高”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农职院新篇章。


本期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第280期 

编辑制作 |鲁海曦  

技术 |李国庆 颛晨  赵文竹  

(点击查看网页专题)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

  欢迎点击查看 - 网页版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