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精编(7月4日版)】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269期)
本期目录
【头条】
▪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比上年净增343.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93.6万个,比上年净增11.7万个。(图文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长云网,《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综述】 一周教育要闻(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教育部、文旅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职业院校“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中华经典诵唱写讲活动、“学非遗、传非遗、展非遗”活动、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
▪ 近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集中调研,103家试点单位进行分组研讨,交流了试点工作经验、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调研活动明确了聚焦教育重点难点、强化成果的应用转化、重视跟踪评估等工作要求。
▪ 近日,教育部部署做好2022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组织领导,精心制定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合理安排录取工作进程。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格落实招生政策,严格遵守高校招生“十严禁”“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纪律要求。
▪ 6月29日,教育部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怀进鹏以视频方式出席教育变革峰会预备会议和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必须主动变革,有所作为。
▪ 近日,教育部依法批准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该校是广州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是教育部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大学的有益尝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并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 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暑期集中受理时段从6月29日起至9月15日,受理时间为每天8:00—20:00(含周六、日)。教育部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号码为010-66097980、010-66096590,主要用于受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帮助学生准确了解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资助政策,顺利申请办理相关资助项目。
▪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和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验收通过名单,最终认定9个高校党委、98个院系党组织、990个党支部、99个“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单位通过验收。
▪ 6月28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十年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发布工作的通知》,部署推动各地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对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做好档案转递、社保缴纳、劳动权益维护等服务保障。
▪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完善建设机制、组建工作团队、创新建设模式、丰富工作载体等建设任务,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本地区中职学校,加强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
▪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小学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各校要在放暑假前专门安排安全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确保暑期学生人身安全;要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学生在暑期自觉遵守本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自身健康安全等要求。
▪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 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明确把烈士纪念设施建设成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基地、少先队实践教育营地(基地),提倡入队、入团、成人仪式在烈士纪念设施举行等要求。
▪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要求各地加强检查巡查,严防暑期学科类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
【特写】 一周青海教育
▪ 青视矩阵:青海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 实行“3+1+2”模式(来源:长云网、西宁广播电视台,《青海教育特写》编辑节选)
6月27号,青海省高考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在西宁召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青海于2022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省委、省政府已印发《青海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
据了解,我省将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到2025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后,取消文理分科,改革高考科目设置,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本科教育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
2025年,青海省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行“3+1+2”考试模式,考试科目包括3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历史或物理)、2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考生高考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科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150分;首选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100分;再选科目以等级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100分。高校招生录取时,按照历史、物理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分别投档录取,实施“专业(类)+院校”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青海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申红兴说: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2025年,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行“3+1+2”考试模式。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逐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和选拔制度。保留考生通过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宁栋介绍:这次高考综合改革高校招生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
第一个依据,是依据国家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即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
第二个依据,是指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高考综合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要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考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首先在历史、物理2科中自主选择1科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科中自主选择2科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科和学生首选的历史或物理1科成绩以原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再次选择的2科成绩以等级赋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一参考”,是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我省将通过建设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成长过程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新的招生录取模式更有利于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更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关注】 多省教育改革
▪ 多省秋季学期启动高考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来源:新华网,《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设计。2020年第三批新高考试点的八省市公布了各自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公布的实施方案采用“3+1+2”模式作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等多省9月15日发布了各自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甘肃省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从2024年起普通高考将实施“3+1+2”的新方案。
“考什么”,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个科目中选择3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为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个科目。
“怎么考”,实行“3+1+2”模式,“3”: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1”:首选科目,(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1门),“2”:为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2门)考生总成绩750分,全国统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首选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2门再选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以等级赋分转换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安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由传统的文理分科变为“3+1+2”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再分文理、实行“3+1+2”模式,广西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2024年将按照“3+1+2”的新模式考试招生,满分依然为750分,报考体育类、艺术类等专业的考生还须按照要求参加相应专业考试。
本期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第269期
编辑制作 |鲁海曦
技术 |李国庆 颛晨 赵文竹
责编 |赵文莉
监制 |何启振
终审 |张云飞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